粒子對撞機的冷卻係統發出最後一聲嘶鳴時,青林正盯著監測屏上扭曲的能量曲線。那曲線像一條活蛇,突然掙脫所有參數束縛,在屏幕中央炸成一團白光。他下意識地抬手遮擋,掌心的神經接口傳來一陣灼痛——那是時空錨點脫離同步軌道的信號。
再次睜眼,鼻尖縈繞的不是實驗室特有的臭氧味,而是潮濕的黴味與墨香的混合體。
青林發現自己蹲在一堆散發著桐油味的木箱旁,身上的納米防護服不知何時換成了粗麻布短打,針腳粗糙得磨著皮膚。頭頂是雕花的木梁,陽光透過糊著窗紙的格子窗,在地上投下細碎的光斑。更詭異的是周圍的人——他們穿著盤扣長衫,發髻用木簪綰在腦後,正圍著一個說書先生模樣的人,聽得眉飛色舞。
“……這《增廣賢文》裡說得好啊,‘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那李公子與張姑娘的情誼,可不就是經了這般考驗?”
說書先生的聲音帶著抑揚頓挫的韻腳,“增廣賢文”四個字像電流般擊中青林的記憶神經。他在古籍數據庫裡見過這個名字,一部明代的啟蒙讀物,彙集了無數格言諺語。可他明明設定的時空坐標是2077年的月球基地,怎麼會跑到這種地方?
“神經接口剩餘能量19,時空坐標校準失敗。檢測到環境中存在高頻次非自然電磁輻射。”腦海裡的機械音斷斷續續,帶著強烈的乾擾波。
青林摸向腰間,那裡本該彆著應急能量塊,此刻卻空空如也,隻有一個沉甸甸的布包。他解開布繩,裡麵是幾本線裝書,封麵上用毛筆寫著“增廣賢文”四個楷字,墨跡飽滿,邊緣泛著淡淡的藍光——那是能量輻射的特征。
他抽出其中一本,紙張是粗糙的竹紙,卻異常堅韌,指尖劃過紙麵時,能感覺到細微的凹凸紋路。翻開內頁,密密麻麻的墨字排列整齊,“昔時賢文,誨汝諄諄”八個字映入眼簾,而在那些墨字的間隙,竟藏著無數肉眼難辨的銀色細點,像是某種微縮電路。
“這不是普通的書。”青林低聲自語。他曾在量子存儲實驗室見過類似的結構——用分子級刻蝕技術在載體上記錄信息。可這種技術,不該出現在明代。
“小哥看著麵生,也是來買啟蒙書的?”一個穿著青色長衫的老者湊過來,手裡拿著同樣的《增廣賢文》,封麵已經磨得發白,“這書可是好東西,城裡的學堂都用它教娃娃,裡頭的道理,夠人琢磨一輩子。”
青林抬頭,老者的發髻裡插著一支銅簪,簪頭刻著複雜的花紋,在陽光下反射出奇異的光澤。他突然注意到,老者的袖口沾著些許銀灰色粉末,那是高溫熔煉金屬時才會產生的殘留物。
“老先生可知這書是誰編寫的?”青林問道,同時啟動了神經接口的掃描功能。掃描結果讓他瞳孔驟縮——老者體內有微弱的金屬反應,位置在心臟附近,像是某種植入裝置。
“誰編的?沒人說得清。”老者搖著頭,翻開書頁指著其中一句,“隻知道三年前突然就出現在市麵上了,先是在蘇州府,後來傳遍了江南。你看這句‘長江後浪推前浪’,是不是透著股子新奇道理?”
青林順著他指的方向看去,那句話的墨跡下,銀色細點正以極高的頻率閃爍,形成一組完整的二進製代碼。他快速破譯——“時空錨點已激活,等待同步指令”。
這不是古籍,是某種信息載體。
“老先生覺得,這些道理都是古人傳下來的?”青林不動聲色地翻到另一頁,那裡印著“一寸光陰一寸金”,對應的代碼是“能量儲備73,防禦係統啟動”。
老者突然壓低聲音:“不瞞小哥說,我總覺得這書透著古怪。上個月暴雨衝垮了城西的老宅子,從地基裡挖出個鐵箱子,裡麵裝的不是金銀,竟是幾十本一模一樣的《增廣賢文》,封皮都爛了,裡頭的字卻一點沒暈。”他湊近青林,銅簪上的花紋反射出一道微光,“更奇的是,夜裡看書時,字裡會冒藍光,像是有活物在動。”
青林的心跳開始加速。高頻電磁輻射、微縮電路、金屬植入體……這些線索指向一個不可思議的結論:這個時代存在著不屬於這裡的科技。而《增廣賢文》,就是那個科技的核心載體。
“神經接口檢測到強能量源,位於西北方向三裡處。輻射特征與手中書籍匹配。”機械音再次響起,比之前清晰了些。
青林謝過老者,揣著書快步走出書鋪。街上的景象熱鬨非凡,挑著擔子的貨郎、騎著毛驢的書生、吆喝著賣糖畫的小販,構成一幅鮮活的明代市井圖。但在這些景象之下,隱藏著無數異常——鐵匠鋪裡傳出的鍛打聲頻率整齊劃一,像是機械臂在運作;綢緞莊的掌櫃用手指快速敲擊算盤,指法精準得不像人類;甚至連路邊玩耍的孩童,背誦《增廣賢文》時都帶著完美的節奏,仿佛程序設定。
他按照神經接口的指引,穿過兩條巷子,來到一處僻靜的宅院外。院牆是青灰色的磚牆,牆頭爬滿了牽牛花,門楣上掛著塊匾額,寫著“啟蒙堂”三個字。奇怪的是,周圍明明人來人往,卻沒人看這宅院一眼,仿佛它不存在一般。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此處有空間屏蔽場。”神經接口提示,“建議物理突破。”
青林繞到宅院後牆,發現牆角有棵老槐樹,枝乾探過牆頭。他攀著樹枝翻入院內,落地時踩在鬆軟的青苔上,驚起幾隻飛蟲。院子裡種著幾排銀杏樹,樹下擺著石桌石凳,桌上放著硯台和毛筆,硯台裡的墨汁泛著和書頁相同的藍光。
正屋的門虛掩著,裡麵傳來沙沙的書寫聲。
青林推門而入,眼前的景象讓他倒吸一口涼氣。
房間中央擺著一張巨大的紫檀木桌,桌上堆滿了《增廣賢文》的刻版,十幾個木俑正圍著刻版忙碌,它們的關節發出齒輪轉動的輕響,手裡的刻刀精準地在木板上雕琢,那些銀色細點就是這樣被刻上去的。而在木桌儘頭,坐著一個身著道袍的中年人,他正用毛筆蘸著藍光墨汁,在紙上書寫,每寫下一個字,桌下就傳來細微的電流聲。
那人聽到動靜,緩緩轉過身。他的臉上沒有任何表情,瞳孔是純粹的黑色,沒有虹膜,像是兩顆黑曜石。當他看向青林時,青林的神經接口突然爆發出刺耳的警報聲。
“警告!檢測到高純度矽基生命體征!確認非碳基智慧體!”
“你終於來了。”道袍人的聲音像是無數個音軌疊加而成,毫無起伏,“第37次時空校準,終於等到匹配的神經頻率。”
青林握緊手中的《增廣賢文》,書頁上的銀色細點開始瘋狂閃爍,形成一道光膜護住他的身體:“你是什麼東西?這些書到底是什麼?”
“我是守序者,編號734。”道袍人站起身,他的手指關節處露出金屬光澤,“這些書是文明錨點。公元2477年,時空風暴摧毀了大部分曆史記錄,我們必須將關鍵信息送回過去,確保文明延續。”
青林愣住了:“2477年?你們是未來人?”
“不是人,是時間維護係統。”守序者走到桌邊,拿起一本剛刻好的書,“我們發現,明代是信息傳播的黃金節點,印刷術普及,啟蒙教育興盛。而《增廣賢文》這種彙集格言的形式,最容易被記住、傳播、複刻,是最穩定的信息載體。”
他翻開書頁,指著其中一句:“‘三人行,必有我師’,表麵是處世格言,實則是量子加密算法。‘讀書須用意,一字值千金’,隱藏著能量轉換公式。整個明代,有超過一百萬本這樣的書在流通,它們形成的信息網絡,足以抵抗時空風暴的衝擊。”
青林突然想起街上的人們,那些異常的舉動,老者體內的植入體:“那些人……被你們改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