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者青林落在沙地上的時候,嗡的一聲,感覺腦子裡的零件都在共振。睜眼一看,天是土黃色的,雲跟被揉皺的舊棉絮似的,掛在半空一動不動。
“我說哥們兒,你這著陸姿勢夠彆致啊。”旁邊有人說話,帶著股陝西味兒的普通話,聽著特親切。
青林扭頭,看見個穿粗麻布短打的漢子,正蹲在那兒瞅他,手裡還攥著把青銅鋤頭,鋤頭上沾著的土塊掉下來,砸在青林手背上。
“這是哪兒啊?”青林想坐起來,腰跟被液壓機碾過似的疼。
他記得上一秒還在研究所調試“定向時空錨”,那破機器突然噴了道藍光,把他裹進去就天旋地轉——上回穿到周文王那兒也是這麼個流程,就是那次學會的看星星辨方向,沒想到這錨點準頭還是這麼差。
“南陽郡,臥龍崗唄。”漢子往遠處努努嘴,“看見那片竹林沒?
裡頭住著的主兒,能掐會算,昨天還說今兒有‘異客’從天而降,讓我們彆驚著。”
青林順著他指的方向看,竹林深處隱約有幾間草屋,屋頂飄著縷青煙,聞著像艾草燒著的味兒。
他心裡咯噔一下——臥龍崗,能掐會算,這不就是諸葛亮嗎?
“你是說……諸葛亮在那兒?”
“可不咋地。”漢子咧嘴笑,露出兩排黃牙,“我們都叫他諸葛先生,學問大著呢,前兩天還幫張屠戶改了改殺豬刀,說能省三成力氣。”
青林掙紮著站起來,拍了拍身上的土,發現白大褂後背磨破了個大洞,露出的皮膚上沾著沙礫。他摸了摸口袋,時空錨的核心部件還在,是塊巴掌大的金屬板,表麵刻著密密麻麻的電路紋路,這玩意兒能收發時空信號,就是耗電快,現在隻剩百分之十七的電量了。
“走,我領你去見先生。”漢子扛起鋤頭,“先生說了,見著你就讓你去後院,他正擺弄那‘連弩’呢。”
穿過竹林的時候,青林聽見“叮叮當當”的打鐵聲,還有人咳嗽的聲音,斷斷續續的,聽著有點虛弱。草屋後院搭了個棚子,棚子底下支著個鐵匠爐,一個穿著青色長衫的人正蹲在砧子前,手裡拿著把小錘子,敲打著一根鐵條。
他頭發挺亂,用根布帶子鬆鬆地束著,額頭上滲著汗,臉色有點發白,咳一聲就停下手裡的活兒,捂著胸口喘口氣。
“先生,人給你帶來了。”漢子喊了一聲。
那人抬起頭,眼睛亮得驚人,像兩口深井,直愣愣地盯著青林,看了半晌才開口:“你這身衣服……倒是奇特。”
“我叫青林,從很遠的地方來。”青林學著古裝劇裡的樣子拱了拱手,“聽說先生在做連弩,我對這個挺感興趣。”
諸葛亮放下錘子,指了指旁邊堆著的零件:“談不上做,不過是想改進一下軍中的弩箭。普通弩一次隻能射一支,遇上騎兵衝陣,換箭的功夫就能讓人砍下馬。”
青林湊過去看,那些零件大多是鐵做的,有幾根彎曲的鐵臂,還有個方形的木盒,盒蓋上鑽了一排小孔。他拿起一根鐵臂掂量了一下,分量不輕,鐵料裡好像摻了點彆的金屬,摸著比普通鐵器更硬。
“這鐵裡加了錫?”青林隨口問。他大學輔修過材料學,知道古代鐵器淬火時加錫能提高硬度。
諸葛亮挑了挑眉,像是有點驚訝:“你也懂這個?加了三成錫,試過幾次,還是容易斷。”
“錫加多了脆。”青林放下鐵臂,“得加碳,就是木炭燒透了的那種灰,融在鐵水裡,能讓鐵又硬又有韌性。”
這話一出,諸葛亮直接站起來了,剛才還帶著病氣的臉一下子精神了:“碳?你是說……木灰裡的東西?”
“對,就是碳元素。”青林怕他聽不懂,撿起塊木炭在地上畫了個原子結構示意圖,“這玩意兒肉眼看不見,藏在木頭裡,燒完了剩下的灰裡最多。把灰跟鐵放一塊兒燒,碳就跑到鐵裡去了,跟糯米摻在白飯裡似的,能粘得更牢。”
諸葛亮蹲在地上,盯著那歪歪扭扭的圓圈和黑點看了半天,突然一拍大腿:“我懂了!難怪上次用鬆木燒的鐵更耐用,鬆木含碳多!”他抬頭看向青林,眼神裡帶著股興奮,“你這法子,試過嗎?”
“我們那兒……試過幾千年了。”青林撓撓頭,總不能說這是現代鋼鐵工業的基礎常識。
接下來的三天,青林就紮在後院了。諸葛亮讓人給他找了身粗布衣服,雖然磨得皮膚癢,但總比穿破洞白大褂強。白天他們就在棚子裡打鐵,諸葛亮負責設計結構,青林憑著點材料學知識幫他改進工藝,晚上就圍著油燈,諸葛亮畫圖紙,青林在旁邊用樹枝在地上畫機械原理。
“你看,這弩機的扳機得做成聯動的。”青林畫了個凸輪結構,“這兒加個小齒輪,扳一下,能帶動後麵的箭匣往下落一格,這樣就能接著射了。”
諸葛亮盯著圖紙,手指在上麵點了點:“箭匣得卡住箭,不能掉出來。我之前試過用彈簧片,就是韌性不夠,射個十幾次就鬆了。”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用牛筋。”青林想起紀錄片裡的古代武器,“把牛筋煮過晾乾,彈性比彈簧片好,還不容易斷。”
他們試了三次,第一次箭匣卡住了,五支箭全卡在裡麵射不出來;第二次扳機太鬆,一碰就發射,差點射到棚子頂上的茅草;第三次總算成功了,五支箭“嗖嗖嗖”連著射出去,全釘在三十步外的木板上,雖然最後一支有點偏,但確實不用換箭。
諸葛亮看著木板上的箭,突然劇烈地咳嗽起來,咳得腰都彎了,青林趕緊給他遞過水壺。
“先生,你這身體……”
“老毛病了。”諸葛亮喝了口水,擺擺手,“年輕時在隆中耕讀,淋了場大雨,落下的病根。後來跟著先主打仗,經常幾天不睡,就更重了。”他看著連弩,眼神有點恍惚,“要是這弩能早成十年,定軍山那仗,或許能少死些弟兄。”
青林沒接話。他知道諸葛亮最後是病死在五丈原的,積勞成疾。看著眼前這個人,明明才四十出頭,鬢角卻已經有了白頭發,手指因為長期握筆和打鐵,指關節都有點變形。
“對了,青林,你說你們那兒,打仗用什麼?”諸葛亮突然問。
青林想了想,說:“用槍,用炮,還有能飛的鐵鳥,能在天上扔炸彈。”
“鐵鳥?”諸葛亮眼睛又亮了,“是像風箏那樣嗎?怎麼讓它飛起來?”
“不是風箏,是用發動機。”青林在地上畫了個噴氣式飛機的簡圖,“這兒有個機器,燒一種液體,能產生很大的力氣,推著鐵鳥飛,比鳥飛得快多了,一天能跨越好幾座山。”
諸葛亮盯著圖看了半天,突然歎了口氣:“要是能有這東西,北伐就不用那麼難了。從漢中到長安,翻山越嶺得走一個月,將士們腳上都磨出血泡,糧草也跟不上。”
青林心裡一動。他背包裡還有塊備用的高能電池,是給時空錨應急用的,能量密度相當高,一小塊就能驅動小型電機轉上百小時。要是把這電池的能量轉化成動力……
“先生,我有個想法。”青林從背包裡掏出電池,這玩意兒銀灰色,巴掌大小,密封得很嚴實,“這東西叫電池,能存‘力’,就像水庫存水一樣,把力存起來,想用的時候就能放出來。要是把它接到連弩上,是不是能射得更遠?”
諸葛亮拿起電池,翻來覆去地看,又用指甲刮了刮表麵:“這是石頭做的?怎麼存力?”
“不是石頭,是裡麵的東西在起作用。”青林怕說多了他聽不懂,“就當是一種特彆的‘火藥’,但不會炸,隻會慢慢放出力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