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成功……
腳下是鋪滿碎石的鄉間小路,兩側是大片盛開的虞美人,遠處隱約可見尖頂的農舍與轉動的風車,空氣裡飄著麵包房剛出爐的麥香——這與他前幾次造訪的西周洛邑、秦漢邊關截然不同,竟透著幾分工業革命前夜的慵懶與生機。
“砰!”
一聲重物落地的悶響從前方傳來,伴隨著木屑飛濺。
青林循聲望去,隻見不遠處的橡木作坊前,一名身著藏青色燕尾服、頭戴三角帽的男子正蹲在地上,對著一堆散落的木輪與橫梁皺眉。
男子約莫三十歲,鼻梁高挺,眼神裡滿是專注,指尖沾著木屑,卻毫不在意,正用一把黃銅扳手反複調整著木輪與橫梁的連接處。
青林心中一動。
1790年的巴黎近郊,專注於木質機械的匠人……他忽然想起時空數據庫裡的記載——世界上第一輛自行車雛形“木馬輪”,正是由法國伯爵西夫拉克tedesivrac)在18世紀末發明,其結構便是前後兩個木質車輪與中間的橫梁,騎行者需用雙腳蹬地前進,且無法轉向。
難道眼前這人,就是西夫拉克?
“先生,需要幫忙嗎?”青林走上前,儘量讓自己的法語聽起來自然——時空定位儀內置的語言轉換功能已自動生效,但他仍刻意放慢了語速,避免暴露現代口音。
西夫拉克抬起頭,眼中閃過一絲警惕,隨即化為好奇。
他打量著青林身上的衝鋒衣與運動鞋,這些衣物的剪裁與麵料絕非18世紀的產物,卻也沒有追問,隻是指了指地上的木架:“我在試著調整輪軸的角度,可每次裝上車輪,推動時總會偏向一側。”
青林蹲下身,目光落在那堆零件上。前後兩個木質車輪直徑約兩英尺,輪輞由整塊橡木打磨而成,表麵還殘留著砂紙打磨的痕跡;中間的橫梁是一根粗壯的胡桃木,兩端分彆鑿出凹槽,用於固定車輪的軸杆;橫梁上方還釘著一塊窄窄的木板,顯然是供人乘坐的“座椅”。
這便是“木馬輪”的雛形,雖簡陋,卻藏著突破時代的巧思——在此之前,人類的陸地交通工具要麼依賴畜力,要麼靠雙腳行走,而西夫拉克竟想造出一種“靠人自身力量驅動、能快速前進”的裝置。
“您是想讓它能沿著直線前進,對嗎?”青林伸手摸了摸輪軸,發現軸杆與橫梁凹槽的連接處有些鬆動,且兩個車輪的軸杆長度略有差異,“問題可能出在軸杆上。您看,左側的軸杆比右側短了約半英寸,而且軸杆與凹槽之間的縫隙太大,推動時輪軸會晃動,自然會偏向一側。”
西夫拉克眼中一亮,立刻拿起直尺測量。果然,左側軸杆確實短了半英寸,他此前竟未察覺。“您說得對!我打磨軸杆時太專注於光滑度,反而忽略了長度的一致性。”他立刻從工具箱裡取出一根新的橡木,開始打磨軸杆,動作嫻熟,木屑在陽光下飛舞,“我叫西夫拉克,是這裡的領主。您呢?看您的衣著,不像是附近的村民。”
“我叫青林,來自東方的一個遙遠國度,因旅行途經此地。”青林沒有暴露時空穿越的秘密,隻是含糊帶過,“我對機械裝置很感興趣,您正在做的這個……是用來運輸貨物的嗎?”
西夫拉克停下手中的活,眼中閃爍著興奮的光芒:“不是運輸貨物,是用來載人的!您想想,當人們想要去幾英裡外的城鎮,不必再等待馬車,也不必費力步行,隻要坐上這個裝置,用雙腳蹬地就能前進,速度會比走路快很多!”他一邊說,一邊拿起打磨好的軸杆,小心翼翼地嵌入橫梁凹槽,又用木楔將縫隙填滿,“我給它取名叫‘木馬輪’,因為它看起來像一匹沒有頭的木馬,而且前進時需要像騎馬一樣用力。”
青林心中震撼。在汽車、高鐵橫行的現代,自行車早已是尋常之物,可在1790年,能想出“用兩個車輪載人前進”的主意,需要何等敏銳的觀察力與創造力?西夫拉克或許不知道,他手中這堆簡陋的木頭,將成為改變人類出行方式的起點。
“這個想法太奇妙了!”青林由衷讚歎,“那您試過騎上去嗎?效果如何?”
提到“騎行”,西夫拉克的眼神先是明亮,隨即又黯淡了幾分:“試過三次,但每次騎不了十步就會摔倒。除了輪軸的問題,還有一個麻煩——它沒辦法轉向。如果前方有石頭或者水坑,隻能跳下來搬動,否則就會撞上去。”
他站起身,將兩個車輪固定好,拍了拍橫梁上的木板:“您要不要試試?我已經調整了軸杆,或許這次能走得遠一些。”
青林有些躍躍欲試。他曾騎過無數輛自行車,卻從未試過最原始的“木馬輪”。他扶著橫梁,小心翼翼地坐上去,雙腳落在地上。木質的座椅很硬,橫梁硌得大腿有些疼,兩個車輪穩穩地立在地上,沒有絲毫晃動——西夫拉克調整後的軸杆果然起了作用。
“用雙腳用力蹬地,像跑步一樣,然後雙腳離開地麵,靠慣性前進。”西夫拉克在一旁指導。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青林深吸一口氣,雙腳用力蹬向地麵。碎石路的顛簸透過木輪傳到大腿,車身微微向前滑動,他立刻將雙腳抬起。“木馬輪”果然向前前進了約五碼遠,可就在他想調整方向避開路邊的石塊時,卻發現無論如何轉動身體,車輪都隻朝著一個方向前進。眼看就要撞上石塊,青林連忙跳下來,扶住車身,心臟還在砰砰直跳。
“還是不行,對嗎?”西夫拉克走上前,無奈地笑了笑,“每次都是這樣,隻要遇到障礙物,就隻能跳下來。我試過在車把的位置加裝一根木杆,可轉動木杆時,車輪根本不會跟著轉——輪軸是固定死的,沒辦法靈活轉動。”
青林看著“木馬輪”的結構,陷入了沉思。現代自行車能轉向,關鍵在於前叉與車把的設計——前叉上端連接車把,下端連接前輪軸,轉動車把時,前叉會帶動前輪轉向。而“木馬輪”的前後輪軸都是直接固定在橫梁上,沒有任何可轉動的部件,自然無法轉向。
“西夫拉克先生,或許我們可以改變前輪的固定方式。”青林指著前輪軸,“您看,現在前輪軸是直接釘在橫梁上的,完全不能動。如果我們把橫梁前端鑿一個圓孔,再做一個能穿過圓孔的‘叉子’,將前輪軸固定在‘叉子’下端,‘叉子’上端再連接一根木杆當車把,這樣轉動木杆時,‘叉子’就能帶動前輪轉向了。”
他一邊說,一邊用樹枝在地上畫出前叉的結構:一個“u”形的木架,下端固定前輪軸,上端穿過橫梁的圓孔,再用一根橫木連接,形成車把。西夫拉克湊過來看,眉頭漸漸舒展,眼中重新燃起光芒:“您的意思是,讓前輪能繞著‘叉子’轉動?這聽起來可行!我之前隻想著固定車輪,卻沒想到可以讓車輪‘活動’起來!”
他立刻衝進作坊,拿出鑿子、鋸子與一塊新的橡木,開始製作前叉。青林在一旁幫忙,遞工具、扶木料,看著西夫拉克熟練地將橡木鋸成“u”形,又在橫梁前端鑿出圓孔,動作乾脆利落,眼神裡滿是專注。陽光透過作坊的窗戶灑進來,落在他沾著木屑的臉頰上,竟透著幾分神聖——這是創造者獨有的光芒,無關時代,無關技術,隻源於對“突破”的渴望。
兩個小時後,前叉與車把終於安裝好了。青林再次坐上去,握住木製的車把。當他轉動車把時,前叉果然帶動前輪轉向,雖然轉動起來有些生硬,需要用很大的力氣,但至少能避開障礙物了。
“成功了!”西夫拉克激動地拍手,看著青林騎著“木馬輪”在小路上繞了一個圈,眼中滿是自豪,“您看,它真的能轉向了!雖然還不夠靈活,但這已經比之前好太多了!”
青林跳下來,擦了擦額頭的汗,心中也滿是喜悅。他知道,這小小的改進,讓“木馬輪”向現代自行車又邁進了一步。“西夫拉克先生,這還隻是開始。您還可以在車輪上加裝輻條,減輕重量;在軸杆上塗抹油脂,減少摩擦;甚至可以給座椅加上軟墊,讓騎行更舒適。”
西夫拉克聽得入了迷,連忙拿出紙筆,將這些想法一一記下:“輻條?油脂?軟墊?這些都是好主意!我之前隻想著讓它能前進、能轉向,卻沒想到還能讓它更輕便、更舒適。青林先生,您真是我的貴人,如果不是遇到您,我恐怕還在為轉向的問題發愁。”
“不,這都是您自己的功勞。”青林搖搖頭,“您能想到用兩個車輪載人前進,本身就是最了不起的突破。我隻是在您的基礎上,提了一些小小的建議而已。”
接下來的幾天,青林一直留在西夫拉克的莊園裡,協助他改進“木馬輪”。他們給車輪加裝了木質輻條,將實心木輪改成了空心輪,重量減輕了近一半;在軸杆與前叉的連接處塗抹了動物油脂,轉動時變得順滑了許多;還在座椅上墊了一層厚厚的羊毛,緩解了顛簸帶來的不適。
當改進後的“木馬輪”第一次在莊園的小路上順暢騎行時,西夫拉克興奮得像個孩子,騎著它繞著莊園跑了一圈又一圈,引來不少村民圍觀。孩子們跟在後麵奔跑,好奇地觸摸著木質的車輪;村民們則議論紛紛,有人驚歎“這東西比走路快多了”,也有人質疑“它能載東西嗎?遇到下雨天怎麼辦?”
西夫拉克卻毫不在意這些質疑,他停下“木馬輪”,對圍觀的村民說:“現在它還不夠完美,但總有一天,它會變得更輕便、更耐用,能載著人去更遠的地方,甚至能在雨天行駛。到那時,我們去巴黎,去裡昂,再也不用依賴馬車了!”
青林站在一旁,看著西夫拉克意氣風發的樣子,忽然想起了現代城市裡川流不息的自行車——共享單車、山地車、公路車,它們的材質從木頭變成了鋼鐵、鋁合金,結構從簡陋的“木馬輪”變成了複雜的變速係統,但核心的“靠人驅動、兩輪前進”的理念,卻始終源自西夫拉克手中這堆木頭。
這天晚上,西夫拉克在莊園裡舉辦了小型的宴會,邀請了附近的貴族與工匠。宴會上,他特意展示了“木馬輪”,還邀請賓客們嘗試騎行。雖然大多數賓客騎上去後都摔得狼狽不堪,但他們都對這個新奇的裝置讚不絕口,有人甚至提出要向西夫拉克購買“木馬輪”的設計圖紙。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我不會出售圖紙。”西夫拉克卻拒絕了,“我希望更多人能參與改進它,讓它變得更好。如果隻有我一個人研究,它永遠隻能是一個‘玩具’;但如果有更多工匠、更多學者參與進來,它或許能真正改變人們的生活。”
青林聞言,心中更是敬佩。在那個專利意識尚未普及的時代,西夫拉克沒有將“木馬輪”據為己有,反而願意分享設計,這份胸懷,比“木馬輪”本身更可貴。
宴會過半,青林腕間的時空定位儀忽然發出一陣微弱的嗡鳴——他知道,時空錨點的能量即將耗儘,自己要離開這個時代了。他走到西夫拉克身邊,低聲說:“西夫拉克先生,我有件事要告訴您。”
兩人來到莊園的花園裡,月光灑在草地上,遠處傳來蟲鳴。青林從背包裡取出一個小小的金屬盒子,裡麵裝著一張現代自行車的照片,還有一個迷你的自行車模型——車架是鋁合金的,車輪上有橡膠輪胎,還裝有變速齒輪。
“這是什麼?”西夫拉克好奇地拿起模型,手指輕輕撥動車輪,輪胎轉動起來,發出輕微的“沙沙”聲。當他看到照片上密密麻麻的自行車在城市街道上行駛時,眼睛瞪得大大的,嘴巴張成了“o”形。
“這是我故鄉的自行車,比您的‘木馬輪’更先進。”青林輕聲說,“它的車架用的是比木頭更輕便、更堅固的金屬,車輪上裹著橡膠,騎行時不會顛簸;它還有變速係統,可以根據路況調整速度,最快能達到每小時三十英裡;而且它很耐用,無論是晴天還是雨天,都能行駛。”
西夫拉克拿著模型,手微微顫抖。他反複看著照片,又低頭打量模型的結構,忽然注意到模型的前叉與車把——和青林之前建議他改進的結構幾乎一模一樣,隻是材質換成了金屬。“這……這真的是‘木馬輪’改進後的樣子?”
“是的。”青林點點頭,“在我的時代,自行車已經成為最常見的交通工具之一。無論是普通人上下班,還是旅行者環遊世界,都離不開它。而這一切的起點,都是您今天創造的‘木馬輪’。”
西夫拉克的眼中泛起淚光,他緊緊握住模型,仿佛握住了一個遙遠的夢想:“我……我真的做到了?我的‘木馬輪’,真的能改變人們的生活?”
“您做到了。”青林的聲音有些沙啞,“您或許不知道,在未來的兩百年裡,有無數人在您的基礎上改進自行車——有人發明了鏈條傳動,有人加裝了刹車,有人設計了橡膠輪胎……每一次改進,都讓自行車變得更完美。而所有這些改進,都源自您在1790年的這個夏天,用木頭與汗水創造的‘木馬輪’。”
定位儀的嗡鳴聲越來越響,青林的身體開始變得透明。他看著西夫拉克,鄭重地說:“西夫拉克先生,您的名字,您的‘木馬輪’,還有您對‘讓出行更自由’的追求,會永遠被銘記。在未來的世界裡,每一輛自行車的轉動,都是對您的致敬。”
“青林先生,您要走了嗎?”西夫拉克察覺到青林的變化,眼中滿是不舍,“您還會回來嗎?我還想聽聽更多關於未來自行車的故事,還想讓您看看我新的改進……”
“我或許不會再回來了,但我會永遠記得這個夏天,記得您和您的‘木馬輪’。”青林的身影越來越淡,“請您一定要堅持下去,繼續改進‘木馬輪’,分享您的設計。您的夢想,終會在未來綻放光芒。”
白光閃過,青林的身影消失在月光下。西夫拉克站在原地,手中握著那個迷你自行車模型,看著空蕩蕩的花園,淚水終於滑落。他低頭看著模型,又抬頭望向星空,仿佛能看到遙遠的未來——無數輛自行車在城市裡穿梭,孩子們騎著自行車歡笑,旅行者騎著自行車穿越山川……那是他從未見過的景象,卻讓他心中充滿了力量。
第二天清晨,西夫拉克將“木馬輪”的設計圖紙無償分享給了附近的工匠,並在圖紙上寫下了一行字:“願這個小小的裝置,能讓人類的腳步更自由。”他還特意在圖紙上標注了青林建議的前叉與車把結構,並注明“此改進來自一位東方朋友的智慧”。
此後的幾年裡,西夫拉克始終沒有放棄改進“木馬輪”。他嘗試用鋼鐵代替木頭製作車架,用皮革包裹車輪減少顛簸,甚至還想過用彈簧減震。雖然這些改進大多以失敗告終,但他的設計圖紙卻在工匠之間流傳開來,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兩輪載人裝置”。
1817年,德國男爵卡爾·德萊斯在西夫拉克“木馬輪”的基礎上,發明了“奔跑機”——車架用鋼鐵製成,前輪大於後輪,還加裝了刹車裝置,雖然依舊需要用雙腳蹬地前進,卻比“木馬輪”更輕便、更穩定。1839年,蘇格蘭鐵匠麥克米倫發明了腳蹬,通過鏈條帶動後輪轉動,人類終於可以雙腳離開地麵騎行;1888年,約翰·鄧祿普發明了充氣橡膠輪胎,徹底解決了顛簸問題……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