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小心又一次穿越了……
“這是……哪裡?”青林嗆了口帶著硝煙味的空氣,低頭看向手環的全息屏——“公元前333年,小亞細亞,伊蘇斯戰場外圍”。他猛地抬頭,遠處平原上正展開一場慘烈的廝殺……
馬其頓士兵的絳紅色披風在風中獵獵作響,波斯軍隊的大象軍團在陣前嘶吼,而戰場中央,一個騎著純白戰馬的身影格外醒目。
那人身披鑲嵌紅寶石的青銅胸甲,金色卷發用月桂冠束起,手中的馬其頓長矛正刺穿一名波斯貴族的鎧甲。
即便隔著數百米,青林也能感受到他身上的王者氣場——那一定是亞曆山大大帝,那個年僅22歲就橫掃小亞細亞,立誌征服世界的傳奇君主。
“你是誰?為何穿著如此怪異的服飾?”一個冰冷的聲音在身後響起,青林轉身,隻見兩名手持短矛的馬其頓士兵正警惕地盯著他,他們的盔甲上還沾著鮮血,眼神裡滿是戒備。
就在這時,戰場中央的白影突然策馬而來。亞曆山大勒住韁繩,純白戰馬人立而起,他居高臨下地看著青林,琥珀色的眼眸裡帶著審視:“士兵說你突然出現在戰場邊緣,既不是波斯人,也不是我的部下。你來自哪裡?”
青林握緊手中的量子手環,強迫自己冷靜下來:“我叫青林,來自兩千多年後的未來。因時空意外來到這裡,並無惡意。”他知道亞曆山大雖年輕,卻有著超越年齡的胸襟,當年他曾禮遇被俘的波斯貴族,或許不會輕易將自己當作敵人。
亞曆山大眼中閃過一絲驚訝,卻沒有立刻下令逮捕,反而翻身下馬,走到青林麵前:“未來人?那你說說,這場伊蘇斯戰役,結局會如何?”他的聲音帶著少年人的清脆,卻又透著不容置疑的威嚴。
“您會贏。”青林篤定地說,“波斯國王大流士三世會在戰役關鍵時刻逃離戰場,他的母親、妻子和女兒都會被您俘虜,而您會以禮相待,贏得波斯貴族的敬重。”他曾在曆史文獻中反複研究過這場戰役,知道這是亞曆山大征服波斯的關鍵一役,也是他“仁慈君主”形象的開端。
亞曆山大挑了挑眉,揮手讓士兵退下:“有趣的答案。如果你說的是真的,那你或許能給我帶來不一樣的東西。現在,跟我回營帳,我倒要聽聽,未來人眼中的世界是什麼樣的。”
跟著亞曆山大走向中軍帳時,青林忍不住打量著這位年輕帝王。他比曆史畫像中更顯英挺,臉上還帶著未脫的稚氣,卻在舉手投足間流露出天生的領導力。路過傷員營帳時,亞曆山大特意停下腳步,俯身詢問一名腿部中箭的士兵傷勢,還親自將自己的水囊遞給對方——這與傳說中那個殘暴的征服者形象截然不同。
“你似乎對我很好奇。”亞曆山大回頭,注意到青林的目光,“很多人都說我嗜戰好殺,但我征服土地,不是為了殺戮,而是為了建立一個統一的帝國。在我的帝國裡,希臘人與波斯人、埃及人可以和平共處,不再有戰亂。”
青林心中一動,這正是亞曆山大超越同時代君主的地方。他想起後世曆史學家對亞曆山大的評價——“他用劍打開了東西方交流的通道,用包容的政策讓不同文明得以融合”。
中軍帳裡鋪著一張巨大的羊皮地圖,上麵用炭筆標注著已征服的土地和待進軍的路線。亞曆山大指著地圖上的埃及區域:“伊蘇斯戰役結束後,我計劃率軍南下埃及。波斯人在埃及的統治不得民心,我要讓埃及成為馬其頓帝國的一部分,還要在尼羅河三角洲建立一座新的城市。”
“您說的是亞曆山大城吧?”青林脫口而出,“這座城市後來成為了地中海的文化中心,擁有世界上最大的圖書館,還有著名的亞曆山大燈塔,是古代世界的七大奇跡之一。”
亞曆山大猛地抬頭,眼中滿是興奮:“你知道這座城市?它真的能成為世界中心?”
“是的。”青林點頭,“亞曆山大城的圖書館收藏了超過七十萬卷手稿,包括亞裡士多德、歐幾裡得等學者的著作,成為了東西方知識交流的樞紐。而亞曆山大燈塔高達135米,用青銅鏡反射陽光,能為地中海的船隻指引方向,直到一千多年後才因地震被毀。”
亞曆山大走到地圖前,用手指沿著尼羅河三角洲劃過:“太好了!我要讓這座城市成為帝國的明珠,讓它的光芒照亮整個地中海。”他突然看向青林,“未來人,你來自一個擁有先進技術的時代,能不能告訴我,如何讓這座城市更堅固、更繁榮?”
青林沉吟片刻,從背包裡拿出平板電腦——幸好時空穿越時電子設備能正常使用。他打開建築軟件,調出亞曆山大城的複原圖:“您看,這是後世複原的亞曆山大城布局。城市呈網格狀分布,分為五個區,中間是中央廣場,連接著主要街道。港口分為東港和西港,東港用於商業貿易,西港用於軍事防禦,這樣既能促進經濟,又能保障安全。”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亞曆山大湊到屏幕前,眼睛越睜越大。當看到亞曆山大燈塔的三維模型時,他忍不住伸手觸碰屏幕:“這個燈塔……真的能建到一百多米高?用什麼材料才能支撐這麼重的塔身?”
“可以用石灰岩和花崗岩做地基,塔身用磚塊砌築,外麵包裹大理石。”青林解釋道,“燈塔的頂部可以安裝青銅鏡,白天反射陽光,夜晚點燃篝火,這樣無論白天黑夜都能指引船隻。而且燈塔的底部可以設計成方形,中部為八角形,頂部為圓形,這樣的結構更能抵禦海風和地震。”
亞曆山大立刻召來隨軍的建築師,將青林的建議一一告知。建築師起初對“網格狀城市布局”“青銅鏡反光”等概念充滿疑惑,但在亞曆山大的堅持下,還是認真記錄下來。“青林,”亞曆山大拍著青林的肩膀,“你幫了我大忙。如果真能建成你說的城市,我會讓你的名字和這座城市一起流傳下去。”
接下來的幾個月,青林一直跟在亞曆山大身邊,見證著他創造一個又一個奇跡。在埃及,亞曆山大擊敗波斯駐軍後,沒有像其他征服者那樣掠奪財富,而是親自前往錫瓦綠洲的阿蒙神廟,接受“阿蒙之子”的稱號,贏得了埃及祭司和百姓的認可。他還按照青林的建議,在尼羅河三角洲選址,親自規劃亞曆山大城的布局,甚至親自參與地基的測量。
“為什麼要對埃及人這麼寬容?”一次行軍途中,青林忍不住問道,“很多征服者都會對被征服地區進行壓迫,以此鞏固統治。”
亞曆山大勒住馬,望向遠方的金字塔:“壓迫隻能換來反抗,包容才能贏得人心。埃及有悠久的文明,他們的宗教、文化值得尊重。我要讓埃及人覺得,我不是外來的征服者,而是他們的守護者。隻有這樣,帝國才能長久。”他頓了頓,補充道,“就像你說的,未來的世界裡,不同國家、不同文明的人也能和平共處,不是嗎?”
青林心中一震,沒想到這位兩千多年前的帝王,竟有著如此超前的文明觀。他想起現代社會的全球化,想起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與融合,或許正是從亞曆山大時代開始,東西方文明才真正踏上了交融之路。
公元前331年,亞曆山大率軍東進,與大流士三世在高加米拉展開決戰。戰前,亞曆山大召集將領開會,討論作戰方案。波斯軍隊擁有十萬步兵、一萬騎兵和十五頭戰象,而馬其頓軍隊隻有四萬步兵和七千騎兵,兵力懸殊。
“波斯軍隊雖然人多,但他們的陣型過於密集,而且戰象缺乏訓練。”亞曆山大指著地圖,“我計劃讓左翼軍隊牽製波斯右翼,右翼軍隊迂回包抄,我親自率領精銳騎兵從中央突破,直搗大流士的中軍大營。隻要大流士逃離戰場,波斯軍隊就會不戰自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