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成功……
“後生,觀汝舉止,非此間人士也。”
清朗的嗓音自身後傳來,青林猛地轉身,看見石案後坐著位身著晉製長衫的男子。
那人鬢發半白,指間握著支狼毫,硯台裡的墨汁正隨著手腕輕轉,在竹紙上暈開“葬經”二字。
筆尖落紙的瞬間,青林背包裡的量子記錄儀突然發出一陣微弱的蜂鳴,屏幕上跳出一行猩紅警告:“檢測到超常規信息場,時空錨點穩定性下降37”。
這是公元324年的江州,而眼前這人,正是被後世尊為“風水鼻祖”的郭璞。
青林的大腦飛速運轉。
作為聯邦時空考古局的三級研究員,他的任務本該是觀測公元208年赤壁之戰的大氣電場變化,卻因對撞機能量泄露,被拋到了東晉鹹和年間。
更離譜的是,他竟恰好撞上了郭璞撰寫《葬經》的關鍵時期——這本奠定中國古代風水理論體係的典籍,此刻正以墨字形態,在竹紙上緩慢生長。
“先生可知,您此刻落筆的文字,將影響此後一千七百年的人居環境理論?”青林壓下心頭的震蕩,儘量讓語氣顯得平和。
他知道時空乾涉的禁忌,但麵對《葬經》的創作者,專業本能讓他無法保持沉默。
郭璞聞言停下筆,抬眼看向青林的目光帶著幾分探究:“一千七百年?汝何以知未來事?”他指了指青林身上不合時宜的速乾衣,“且汝衣料奇特,似非蠶絲麻布,倒像極了傳聞中海東倭國的鮫綃,卻更顯堅韌。”
青林暗自慶幸出發前聽從了導師的建議,將所有現代裝備都偽裝成古代樣式——除了這件忘換的速乾衣。
他急中生智,指了指遠處的山林:“晚輩乃隱於深山的方士之後,家傳異術可窺未來片段。此衣是用山中異草織成,確非尋常布料。”
這個解釋顯然暫時打消了郭璞的疑慮。他重新拿起筆,卻沒有立刻書寫,而是指著石案上的羅盤問道:“汝既懂方術,可知此盤為何能定方位、辨吉凶?”
青林的目光落在那隻青銅羅盤上,瞳孔驟然收縮。那羅盤的指針並非普通的磁性材料,而是某種他從未見過的淡金色金屬,指針轉動時,量子記錄儀的屏幕再次亮起,這次顯示的是“檢測到微弱暗物質波動,與地磁場存在共振現象”。
“先生的羅盤,指針材質非凡。”青林強壓下震驚,“尋常羅盤以磁石為針,而先生此針,似能感知天地間更細微的能量流動——晚輩鬥膽猜測,先生所說的‘生氣’,或許正是這種能量的古稱?”
郭璞眼中閃過一絲驚異,隨即撫掌笑道:“後生可畏!吾觀‘生氣’如觀流水,遇風則散,遇水則止,卻不知其為何物。汝竟能道出‘能量流動’,莫非家傳異術,能窺天地本源?”
青林心中掀起驚濤駭浪。他突然意識到一個顛覆認知的可能:郭璞並非單純依靠經驗總結風水理論,而是憑借某種天賦,感知到了現代物理學中的暗物質或暗能量——這種人類至今無法完全探測的宇宙組成部分,竟被東晉的學者以“生氣”為名,納入了人居環境的理論體係。
接下來的幾日,青林以“方士後人”的身份,留在了郭璞的隱居處。他一邊小心翼翼地規避時空乾涉的紅線,一邊用量子記錄儀偷偷記錄郭璞撰寫《葬經》的過程,以及羅盤指針的能量波動數據。
他發現郭璞的創作並非一帆風順。每當寫到“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時,郭璞總會停下筆,望著窗外的山巒沉思。有一次,他甚至將羅盤放在不同的位置,觀察指針的偏轉角度,口中喃喃自語:“為何此處‘生氣’濃鬱,彼處卻稀薄如縷?莫非山巒走向,真能引導‘生氣’流動?”
青林的量子記錄儀給出了答案。當郭璞將羅盤放在山脊線延伸的方向時,暗物質波動的強度是其他位置的三倍;而當他將羅盤移到水流交彙處時,波動則呈現出穩定的駐波形態。這恰好印證了《葬經》中“藏風聚氣”“得水為上”的核心觀點——郭璞用古代的語言,描述了暗物質與地理環境相互作用的規律。
“先生,晚輩有一事不明。”這天傍晚,青林看著郭璞修改“土者,氣之母,有土斯有氣”這句時,終於忍不住開口,“為何‘氣’與‘土’關係如此密切?晚輩觀先生推演,似乎土壤的疏密、乾濕,都會影響‘生氣’的聚散。”
郭璞放下筆,走到屋外,指著腳下的土地說:“汝看此土,色呈黃褐,質略疏鬆,雨後不澇,旱時不裂——此乃‘吉土’。若土色發黑、質黏如泥,則‘生氣’難存。吾曾見一古塚,建於黑泥之地,不出十年,墳塋塌陷,骸骨外露,此乃‘氣泄’之故。”
青林立刻用記錄儀掃描腳下的土壤,屏幕上顯示出土壤的孔隙度、礦物質成分等數據。他驚訝地發現,郭璞口中的“吉土”,其土壤孔隙度恰好處於最適合微生物活動的範圍,而微生物的代謝活動,又會釋放出微量的甲烷、氫氣等氣體——這些氣體在暗物質場的作用下,或許正是“生氣”的物質基礎。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