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林看著父子倆的模樣,鼻子一酸,忽然想起自己第一次成功修複一本唐代寫本時的心情。那種跨越時空與古人對話的感動,此刻竟如此相似。
就在這時,門外傳來一陣腳步聲,一個穿著綢緞的中年男人走了進來,身後跟著兩個仆人。
男人打量了一下作坊,皺了皺眉:“畢老丈,聽說你研究出了新的印書法子?我是城裡‘文興堂’的掌櫃,特來看看。”
畢昇連忙收起情緒,將《千字文》遞過去:“王掌櫃,您看,這就是用新法子印的書。”
王掌櫃接過書頁,翻來覆去地看了半天,又用手指摸了摸字跡,臉色漸漸沉了下來:“畢老丈,這字看著是清楚,可這紙也太糙了,墨色也不均勻,比起雕版差遠了。再說,你這字模要是壞了,還得重新做,費時費力,我看不如雕版實在。”
畢昇急了:“王掌櫃,這新法子快啊!您要是想印一批《論語》,用雕版得一個月,用我這法子,十天就能印完!”
“快有什麼用?”王掌櫃冷笑一聲,“讀書人講究的是精益求精,你這書印得這麼粗糙,誰會買?我看你還是彆白費功夫了,老老實實刻雕版吧。”
說完,王掌櫃扔下書頁,轉身就走,留下畢昇愣在原地,臉色蒼白。
畢明氣得攥緊了拳頭:“這王掌櫃懂什麼!分明是怕我們搶了他的生意!”
畢昇歎了口氣,撿起地上的書頁,輕輕撫平褶皺:“罷了,他不認可也正常。新事物要被人接受,總得有些時日。”
青林看著畢昇落寞的背影,心裡很不是滋味。他知道,王掌櫃的態度並非個例。在北宋,雕版印刷已經發展得相當成熟,書坊掌櫃們更願意選擇熟悉的技術,而不是冒險嘗試新發明。畢昇的泥活字,就像一顆提前萌發的種子,卻生長在不適宜的土壤裡。
“老丈,”青林走上前,輕聲說,“我覺得您的法子是對的。現在沒人認可,不代表以後沒人認可。說不定過個幾十年,幾百年,大家都會用您的法子印書。”
畢昇愣了一下,隨即笑了:“後生,你倒會安慰人。幾百年後的事,誰知道呢?我隻知道,隻要這法子能讓更多人讀上書,我就沒白忙活。”
接下來的日子,畢昇沒有放棄。他繼續改進泥活字,嘗試用更細膩的泥料,調整燒製的溫度,還摸索出了一套更高效的排版技巧。青林也儘自己所能,幫畢昇記錄實驗數據——他用炭筆在紙上畫出字模的尺寸、燒製的時間、排版的速度,雖然這些數據在北宋毫無用處,卻成了他與未來唯一的連接。
這天,青林正在整理記錄,忽然感到一陣熟悉的眩暈。他知道,時空裂縫又要出現了,自己即將離開這裡。
他連忙找到畢昇,將一本裝訂好的《千字文》遞過去:“老丈,這是我幫您裝訂的書,您留著做個紀念。我……我要走了。”
畢昇愣了一下,接過書,仔細看了看:“怎麼突然要走?是家裡出了什麼事嗎?”
“嗯,家裡來信,說有急事要我回去。”青林不敢看畢昇的眼睛,怕自己露餡,“老丈,謝謝您這段時間的照顧。您的法子一定會成功的,您放心。”
畢昇拍了拍青林的肩膀,從懷裡掏出一塊刻好的“青”字泥活字:“既然要走,我也沒什麼好送你的。這塊字模你拿著,就當是個念想。以後要是想起我這老頭子,就看看它。”
青林接過字模,指尖傳來泥土的溫度,眼眶瞬間濕潤。他知道,這塊小小的泥字,承載著一個古人最樸素的智慧與堅持。
眩暈感越來越強烈,青林看著畢昇模糊的身影,大聲說:“老丈!您的名字會被記在史書裡的!您的發明會改變世界的!”
話音未落,青林便被一股強大的力量拉扯著,眼前的作坊、畢昇的笑容、窯火的光芒,瞬間消失在一片白光中。
再次睜開眼時,青林躺在實驗室的地板上,手裡還緊緊攥著那塊“青”字泥活字。陽光透過窗戶灑進來,落在他麵前的電腦屏幕上,屏幕上顯示著他之前未完成的論文——《北宋泥活字印刷術的技術複原與曆史意義》。
青林坐起身,看著手裡的泥活字,指尖輕輕撫摸著上麵的刻痕。他知道,這次穿越並非幻覺,那塊帶著溫度的泥字,就是最好的證明。
他打開電腦,將自己在北宋的所見所聞一一記錄下來,從泥料的配比、燒製的溫度,到排版的技巧、畢昇父子的對話,每一個細節都寫得格外詳細。他還將那塊“青”字泥活字送去實驗室檢測,結果顯示,泥字的成分與考古發現的北宋泥活字完全一致,燒製溫度也與他記錄的相符。
半年後,青林的論文在《考古學報》上發表,引起了學術界的廣泛關注。他在論文中提出的“泥活字技術複原方案”,被多家博物館采用,成功複製出了北宋泥活字印刷術。
在一次講座上,有人問青林:“您為什麼對北宋泥活字印刷術如此執著?”
青林拿起那塊“青”字泥活字,笑著說:“因為我見過這項發明的誕生過程,見過發明者的堅持與熱愛。
畢昇先生或許不知道,他當年在小作坊裡反複試錯的泥字,不僅改變了書籍的生產方式,更推動了人類文明的進步。我隻是想讓更多人知道,在北宋,有一位普通的工匠,用他的智慧,為這個世界點亮了一盞明燈。”
講座結束後,青林將那塊“青”字泥活字捐贈給了國家博物館,與其他北宋文物一起,向世人展示著那個時代的智慧與輝煌。
站在博物館的展廳裡,看著玻璃展櫃中的泥活字,青林仿佛又看到了那個城郊的小作坊,看到了畢昇專注刻字的模樣,看到了第一本泥活字本《千字文》問世時,父子倆激動的笑容。
他知道,雖然時空相隔一千多年,但他與畢昇之間,已經通過那塊小小的泥字,建立起了一種跨越時空的連接。
而這種連接,正是人類文明傳承的意義所在——每一項發明,每一個創造,每一份堅持,都會在曆史的長河中留下痕跡,成為照亮未來的光。
喜歡未來星空記請大家收藏:()未來星空記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