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者青林也緩緩靠近,他的目光越過李頻的肩膀,清晰地看到紙上的詩句:“襄陽好向峴亭看,人物蕭條值歲闌。為報習家多置酒,夜來風雪過江寒。”油燈的光暈在字跡上流動,仿佛每個字都擁有了生命。她忽然注意到,李頻的眉頭微微蹙著,右手握著筆懸在半空,似乎在斟酌下一句的措辭。
就在這時,屋外傳來一陣急促的腳步聲,伴隨著幾聲粗啞的呼喊:“李參軍!州府急報,漢江上遊水勢暴漲,沿岸村落恐有洪澇之險!”
李頻的身體一僵,握著筆的手緊了緊,墨滴在宣紙上暈開一小片黑斑。他沒有立刻回應,而是低頭看著紙上未完成的詩句,眉頭皺得更緊了。青林能清晰地看到他眼底的猶豫——一邊是亟待處理的災情,一邊是即將完成的詩作。
“他會先去處理災情嗎?”穿越者劉彬小聲問,語氣裡帶著擔憂。在他的認知裡,官員理應以百姓為重,可眼前的李頻卻遲遲沒有起身。
穿越者吉力大師的機械義眼再次亮起紅光,他調出了隨身攜帶的“曆史數據庫”,屏幕上快速閃過李頻的生平記載:“李頻在金州任參軍期間,曾多次因災情延誤詩作,卻也因救災及時被百姓稱為‘李青天’。但《四渡漢江》的創作背景記載模糊,隻知是他在一次風雪夜過江後所作。”
就在三人低聲交談時,李頻忽然起身。他沒有立刻向外走,而是從抽屜裡取出一張空白的宣紙,快速將桌上未完成的詩稿抄錄下來,隨後小心翼翼地將原稿折好,放進貼身的衣袋裡。做完這一切,他才拿起放在桌邊的官帽,大步向外走去,腳步聲很快消失在夜色中。
“他把詩稿帶在身上了?”青林有些驚訝,她原以為文人會將作品視若珍寶,妥善收藏在案頭。
“這或許就是他的智慧。”吉力大師的目光追隨著李頻消失的方向,語氣中帶著讚歎,“他沒有因創作而忽視災情,也沒有因公務而放棄詩作。將詩稿帶在身上,既不耽誤救災,也能在途中繼續斟酌——這種對‘文’與‘責’的平衡,本身就是一種難得的智慧。”
劉彬若有所思地點點頭,他打開錨點器的“環境模擬”功能,屏幕上立刻顯示出屋外的景象:夜色深沉,寒風卷著雪花,吹得路邊的樹枝發出“嗚嗚”的聲響。李頻正站在江邊,與幾位船夫交談,他的身影在風雪中顯得格外單薄,卻脊背挺直,手中揮舞著馬鞭,似乎在指揮船夫準備船隻。
“他要過江?”青林驚訝地問,“這麼大的風雪,江麵肯定很危險。”
吉力大師調出漢江的水文數據,眉頭微蹙:“根據當前時空的氣象模擬,今晚漢江的風速達到了五級,浪高超過一米,確實不適合行船。但曆史記載,李頻此次過江是為了前往上遊的村落查看災情,若延誤一晚,可能會有數十戶百姓受災。”
三人沉默地看著屏幕上的景象,李頻已經登上了一艘小船。船夫搖動船槳,小船在洶湧的江麵上艱難前行,如同一片隨時可能被吞噬的葉子。風雪越來越大,雪花落在李頻的肩上,很快積起薄薄一層,可他卻始終站在船頭,目光堅定地望著前方,手中緊緊攥著那個裝著詩稿的衣袋。
“他在保護詩稿。”青林的聲音有些哽咽,她看到李頻時不時會低頭摸一下衣袋,仿佛那裡麵裝的不是一張紙,而是一件稀世珍寶。
“不止是詩稿,”吉力大師的聲音帶著一絲感慨,“他保護的是自己的‘精神寄托’。在救災的奔波中,詩作是他情感的出口;而在創作的過程中,救災的責任又是他不能割舍的擔當。這種平衡,比任何華麗的辭藻都更能體現他的智慧。”
小船在江麵上行駛了大約半個時辰,終於抵達對岸。李頻跳下船,立刻與等候在岸邊的村民交談起來。他一邊聽著村民的彙報,一邊從懷中取出筆墨——那是他隨身攜帶的小楷筆和墨錠,他竟在雪地裡找了一塊平整的石頭,將紙鋪在上麵,快速記錄著村民所說的災情。
“他在記錄災情的同時,似乎也在構思詩句。”劉彬忽然指著屏幕說,“你們看,他記錄完一段災情後,會停頓片刻,手指在紙上輕輕比劃,像是在斟酌字句。”
青林仔細看去,果然如劉彬所說。李頻在記錄完“沿岸三戶房屋被衝毀”後,停頓了片刻,手指在紙上寫了一個“寒”字,又很快劃掉,換成了“霜”字,隨後又搖了搖頭,最終還是寫回了“寒”字。這個細微的動作,讓青林忽然明白,《四渡漢江》中的“夜來風雪過江寒”,或許並非單純描寫天氣的寒冷,更是在記錄救災途中的艱辛與百姓的苦難。
“原來如此,”吉力大師恍然大悟,“我們一直以為《四渡漢江》是一首寫景詩,卻忽略了它背後的救災背景。李頻將災情的‘寒’與風雪的‘寒’融合在一起,既寫出了自然環境的惡劣,也暗含了百姓生活的艱難——這種‘以景喻情’的寫法,正是他智慧的體現。”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夜色漸深,李頻在村落裡忙碌了整整三個時辰。他指揮村民加固堤壩,安撫受災的百姓,甚至親自幫一位老人修補破損的屋頂。直到天快亮時,他才拖著疲憊的身體,再次登上小船,返回金州城。
小船在江麵上緩緩行駛,此時風雪已經停歇,東方泛起一抹魚肚白。李頻坐在船頭,從懷中取出詩稿,借著微弱的晨光,開始修改起來。他的筆尖在紙上快速滑動,時不時停下來,望著江麵沉思片刻,然後又繼續書寫。
青林、吉力大師和劉彬靜靜地看著這一幕,沒有人說話。他們知道,此刻李頻筆下的每一個字,都凝聚著他昨晚的經曆與感悟——風雪中的奔波、百姓的苦難、救災的緊迫,都化作了詩句中的點點滴滴。
“完成了。”劉彬輕聲說,他看到李頻放下筆,將詩稿捧在手中,輕聲念了出來:“襄陽好向峴亭看,人物蕭條值歲闌。為報習家多置酒,夜來風雪過江寒。”聲音不高,卻帶著一種難以言喻的力量,在寂靜的江麵上回蕩。
李頻念完詩,長長地舒了一口氣,臉上露出一絲疲憊卻滿足的笑容。他將詩稿小心翼翼地折好,重新放進衣袋裡,然後靠在船舷上,閉上眼,似乎在享受這片刻的寧靜。
“我們該回去了。”吉力大師看了一眼錨點器,屏幕上顯示時空波動開始變得不穩定,“再停留下去,可能會引發時空紊亂。”
青林點點頭,目光卻依然停留在李頻身上。她忽然明白,他們此次穿越,看到的不僅是一位詩人創作的過程,更是一位文人在“文”與“責”之間的堅守與智慧。李頻沒有因創作而逃避責任,也沒有因責任而放棄熱愛,這種平衡的智慧,比任何科幻技術都更能打動人心。
劉彬按下了錨點器的“返回”按鈕,銀色的裝置發出一陣柔和的藍光,三人的身影漸漸變得透明。在徹底消失前,青林最後看了一眼船頭的李頻——他依然靠在船舷上,晨光灑在他的臉上,溫暖而寧靜。
當三人再次睜開眼時,已經回到了吉力大師的實驗室。懸浮的量子燈管依舊閃爍,空氣中彌漫著臭氧的味道,與金州城的墨香和泥土氣息形成鮮明的對比。
“這次穿越的資料都整理好了嗎?”吉力大師一邊摘下機械義眼,一邊問劉彬。
“都整理好了,”劉彬點點頭,調出屏幕上的資料,“包括李頻創作《四渡漢江》的全過程,以及他救災的細節。這些資料填補了曆史記載的空白,尤其是他將詩稿帶在身上,在救災途中修改的細節,是之前從未被發現的。”
青林走到窗邊,望著窗外未來都市的繁華景象,腦海中卻不斷浮現出李頻在風雪中奔波的身影。她忽然意識到,無論科技如何發展,時空如何跨越,人類最珍貴的智慧——對責任的堅守、對熱愛的執著、對平衡的把握——永遠不會改變。
“下次穿越,我們還能見到這樣的場景嗎?”青林輕聲問,語氣中帶著期待。
吉力大師笑了笑,重新戴上機械義眼:“時空是無限的,人類的智慧也是無限的。隻要我們繼續探索,總會在某個時空的角落,發現更多令人震撼的故事。”
劉彬也走了過來,他指著屏幕上李頻的詩稿,眼中閃爍著光芒:“或許,這就是穿越時空的意義——不僅是為了探索曆史,更是為了從古人的智慧中,找到屬於我們這個時代的答案。”
三人相視一笑,實驗室裡的量子燈管依舊閃爍,而在遙遠的時空彼端,那首《四渡漢江》正隨著曆史的長河,流傳至今,讓每一個讀到它的人,都能感受到那位唐代詩人在風雪夜過江時的智慧與擔當……
喜歡未來星空記請大家收藏:()未來星空記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