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就是魯班的工程工坊,”穿越者青林壓低聲音,將隱身裝置調至最高檔位,“史料隻記載他的發明,從沒提過他還管工程承包。”
話音剛落,就見一個身著粗布短褐的中年男子從主工坊走出,身材魁梧,手掌布滿老繭,眼神卻亮得像淬了光。
他手裡攥著一卷獸皮圖紙,一邊走一邊對身旁的弟子吩咐:“雲梯的齒輪間距再縮半寸,承重得再增三百斤,楚國的訂單後天要驗收。”
穿越者劉彬的掃描儀立刻捕捉到男子的生理特征與行為數據,全息屏彈出文字:“公輸般魯班),約50歲,心率78次分鐘,腦電波顯示邏輯思維活躍度超現代工程師均值19。”“果然是他,”吉力大師點頭,目光落在魯班手中的獸皮圖紙上,“那上麵的機械結構標注,比我們複原的戰國工程圖還精準。”
三人悄悄跟隨著魯班走進主工坊,裡麵的景象讓他們驚歎不已。
左側貨架上整齊碼放著不同規格的鋸子——有的鋸齒細密如齒,有的齒距寬大鋒利,木柄上還刻著對應的用途:“伐木鋸”“開槽鋸”“精雕鋸”。
牆角的鐵砧旁,一名工匠正用魯班發明的“鐵楔”固定木料,那楔形結構與現代夾具的原理如出一轍,卻用純木與鐵銷組合而成。
“這不是簡單的發明,是標準化生產,”劉彬的掃描儀對準鋸子群,屏幕上立刻跳出參數,“鋸齒角度統一為37度,木柄長度適配不同身高工匠,這是建立了早期的生產標準。”青林注意到貨架旁的木牌,上麵用篆文寫著“工具出租:鋸日租兩錢,斧日租一錢,損壞賠十錢”,旁邊還有一本竹簡賬本,記錄著每日出租明細。
這時,兩個身著綢緞的使者模樣的人走進工坊,手裡捧著青銅禮器。“公輸先生,”為首的人躬身行禮,“齊國國君聽聞您建造的臨淄台工期比往年縮短三成,特命我們來請您承接王宮擴建工程,預算黃金百鎰,工期半年。”
魯班接過使者遞來的竹簡契約,鋪開在案幾上,拿起一支石墨筆在上麵圈畫:“王宮擴建需用卯榫結構,我工坊的‘燕尾榫’比普通榫卯承重強一倍,但要額外加收一成‘技術費’。另外,木料需由我指定的山場供應,確保材質達標,否則工期延誤概不負責。”
使者麵露難色:“技術費從未有過先例,能否通融?”魯班指著窗外的雲梯:“楚國買我雲梯時,也付了技術費——這鋸子、榫卯都是我耗費三年琢磨出來的法子,用我的技術省你們半年工期,一成費用不算多。”他轉身從木盒裡取出一塊刻著榫卯圖案的木牌,“這是我的‘技藝憑證’,拿著它去山場,那邊會按最優價供料,這也是我和山場定的合作契書。”
青林三人看得目瞪口呆。劉彬的掃描儀掃過木牌,發現背麵刻著細密的紋路:“這是早期的‘專利標識’,紋路是唯一的,能防止彆人仿冒他的技術。”吉力大師補充道:“他不僅賣工具、接工程,還整合了原材料供應鏈,這完全是古代的科技創業模式。”
隨後,魯班帶著弟子和使者去查看場地,三人趁機走進內間——這裡是他的“研發室”。案幾上攤著獸皮圖紙,上麵畫著鋸子的改進方案,旁邊散落著幾塊帶齒的草葉化石,顯然是他受草葉啟發發明鋸子的物證。牆角的木架上,放著一個青銅製的機械鳥,鳥翼連接著齒輪,按下底部的機關,竟能撲扇著翅膀飛出半丈遠。
“這是木鵲的原型,”青林拿起機械鳥,手感輕盈卻異常堅固,“史料說它能飛三天三夜,原來內部有三層齒輪傳動結構。”劉彬的掃描儀貼近機械鳥,全息屏立刻拆解出內部構造:“青銅齒輪的精度誤差隻有0.02毫米,在沒有車床的年代,全靠手工打磨,這手藝太驚人了。”
突然,研發室的門被推開,魯班走了進來。三人瞬間屏住呼吸,隱身裝置的能量場微微波動。
魯班卻像是沒察覺,徑直走到案前,拿起一支新做的鋸子,在一塊硬木上輕輕一拉,木料便應聲裂開平整的切口。他自言自語道:“昨天試了鐵齒鋸,比木齒快十倍,但鐵料太貴,得和晉國的鐵礦場談合作,批量打造才能降價。”
他轉身從陶罐裡倒出一些粉末,撒在鋸條上,切割時的阻力明顯減小。劉彬的掃描儀立刻分析出粉末成分:“是草木灰和動物油脂的混合物,相當於早期的潤滑油,能減少摩擦損耗。”青林注意到案幾上的竹簡賬本,上麵不僅有工程款項記錄,還有“工具專利費”“技術谘詢費”“原材料合作分成”等條目,甚至標注著不同國家的項目利潤比例。
“看來他不是被動接單,是主動布局,”青林小聲對吉力大師說,“把專利和工程綁定,還整合上下遊供應鏈,這模式和現代科技公司的生態布局一模一樣。”吉力大師點頭,掌心的錨定儀突然發出微弱的警報——時空能量場出現波動,觀測時限隻剩四十分鐘。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就在這時,工坊外傳來喧嘩聲。三人循聲望去,隻見幾名秦國工匠抬著一堆木料前來,為首的人一臉焦急:“公輸先生,我們按您給的圖紙做的攻城車總出故障,齒輪總是卡殼,您能不能派人去調試?我們願意付調試費。”
魯班跟著出去,圍著攻城車查看片刻,伸手擰動齒輪旁的一個木銷:“這裡的軸距差了一分,我工坊的‘量規’能精準測軸距,你們沒買配套的工具,自然做不準。”他回頭吩咐弟子:“帶他們去取一套量規,再教他們校準方法,按‘技術服務’收費,三錢一次。”
劉彬的掃描儀對準那套量規,發現上麵刻著細密的刻度,還有可滑動的遊標結構:“這是遊標卡尺的雛形!比西方早了近兩千年,而且他還把測量工具和技術服務結合起來,太有商業頭腦了。”青林趁機用高清相機拍攝攻城車的結構,鏡頭裡的齒輪咬合精準,傳動杆的角度經過精密計算,完全符合現代機械力學原理。
突然,魯班像是察覺到什麼,猛地抬頭望向三人藏身的方向。吉力大師立刻加強隱身裝置的能量輸出,三人的身影幾乎與空氣融為一體。魯班的目光在空氣中停留了幾秒,隨即轉身對弟子說:“最近總覺得有‘無形的眼睛’在看,你們把工坊的防禦木械再檢查一遍。”他說的防禦木械,正是門口那架能自動落下的木閘,上麵帶著簡單的觸發機關,已是早期安防設備的雛形。
“他的感知太敏銳了,”劉彬擦了擦額角的汗,掃描儀顯示魯班的腦電波突然飆升,“他可能捕捉到了我們隱身裝置的能量波動。”吉力大師看了眼錨定儀的倒計時:“該準備撤離了,再待下去會引發時空紊亂。”
青林最後望向工坊中央的魯班,他正蹲在地上,用一支特製的鑿子在木頭上開槽,動作行雲流水,每一下的深度都分毫不差。旁邊的竹簡上,新的圖紙已經畫了一半——那是一種帶著輪軸結構的運輸工具,顯然是馬車的改進版,能大幅提高木料運輸效率。
隨著吉力大師按下撤離鍵,白光再次籠罩三人。當他們回到量子觀測站時,控製台的屏幕上已經布滿了這次觀測的數據:鋸子的機械原理、雲梯的結構圖紙、魯班的工程契約文本、供應鏈合作模式……劉彬將數據導入工程ai係統,全息投影立刻還原出魯班工坊的三維模型,連每一個齒輪的咬合細節都清晰可見。
“我們之前太小看魯班了,”青林盯著模型裡的標準化工具生產線,感慨道,“他不隻是發明家,更是把科技轉化為生產力的創業者,用專利技術打通了研發、生產、工程、供應鏈的全鏈條。”吉力大師摩挲著錨定儀上殘留的能量紋路:“春秋時期的生產力條件下,能做到這種程度,簡直是跨越時代的智慧。”
劉彬突然調出一段數據:“你們看,魯班的賬本裡還有跨國合作記錄,他和吳國的造船工坊合作,把榫卯技術用到船舶建造上,收取專利分成。這已經是早期的‘技術輸出’模式了。”
青林走到觀測窗前,望著遠處城市裡林立的摩天大樓。那些鋼筋混凝土的建築,本質上仍是對“結構力學”的應用,而幾千年前的魯班,早已用木頭與鐵器,搭建起科技與商業結合的雛形。
他轉身看向吉力大師:“下次,我們去看看他建造姑蘇台的時候,那是他最大的工程項目,肯定有更驚人的技術突破。”
吉力大師笑著點頭,錨定儀再次亮起金色的光暈。屏幕上的時空坐標鎖定在公元前506年的吳國姑蘇,那個魯班正指揮著上千名工匠,將一塊塊木料搭建成宏偉宮殿的清晨。
而在遙遠的春秋時代,曲阜的工坊裡,魯班忽然停下手中的活,抬頭望向天空,指尖無意識地在木頭上刻下一個奇怪的齒輪紋路——那紋路,竟與量子錨定儀上的能量符號隱約重合……
喜歡未來星空記請大家收藏:()未來星空記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