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麵的風停了。那艘船迅速靠近,劃開水麵,越來越近。陳岸浮在水中,目光望向北方,手指微微動了一下。
他知道來的是誰。
船身潔白,上麵印著藍色的聯合國標誌。甲板上站著幾個人,為首的男子穿著西裝,手握文件夾,袖口彆著一枚藍珊瑚徽章。
陳岸沒有動。直到漁船靠岸,周大海伸手將他拉起,他才緩緩爬上碼頭。陳小滿立刻遞來外套,他接過去穿上。補丁工裝褲還在滴水,腳上的膠鞋在地麵留下兩灘濕痕。
“哥,他們等你十分鐘了。”陳小滿低聲說。
陳岸點頭,朝那群人走去。對方迎上來,臉上帶著笑容:“陳先生,我們是聯合國環境署的代表,正式邀請您加入全球海洋保護計劃。”
他沒說話,接過協議,低頭翻看。
紙張厚重,封麵燙金字體寫著《特使任命與資源調配權協議》。翻到第三頁,有一行小字:簽約後,所有漁業行動須經國際委員會批準。
他合上文件,抬頭問道:“你們想讓我聽你們的?”
“這是合作流程。”那人語氣平靜,“我們需要統一管理。”
“我不需要。”陳岸將文件撕成兩半,再一撕,扔進海裡。
紙片隨風飄散,眾人愣在原地。
“我不是要當什麼特使。”他說,“我要建一個聯盟——漁民自己的聯盟。”
“這不可能。”那人皺眉,“民間組織沒有國際地位。”
“那你錯了。”陳岸轉身,走向岸邊的指揮艙。
指揮艙是一間鐵皮房,內有三台顯示器,牆上貼著世界漁區地圖。陳小滿跟進來,打開主機,投影儀亮起。
地麵浮現一片光幕,虛擬海洋緩緩旋轉。二十個光點閃爍,分布在東南亞、東非和南美海岸。
“這是昨晚加入的成員。”陳岸說,“都是小漁村,被大公司搶過海,也被政府忽視。他們願意來,不是為了錢,是為了能自己管自己的海。”
周大海坐在操作台前,敲擊幾下鍵盤。屏幕上顯示數據:47艘注冊漁船正在三大洋交界處巡邏。每艘船都連接聲呐網,實時上傳位置與捕魚記錄。
“我們不靠撥款。”陳岸說,“每條船自給自足,但必須遵守三條規矩——不能炸魚,不能拖網,不能越界。”
“誰來監督?”有人問。
“他們自己。”陳岸指向屏幕,“每艘船都裝有攝像頭,數據直傳總控。誰違規,名字變紅,全網通報。”
屋裡一片寂靜。
一名西方記者舉手:“你們的資金從哪來?這種監控係統,一年得花幾千萬吧?”
陳小滿上前一步,腰間的算盤輕響三聲。
她打開報表:“第一季度收入一千二百萬元。三百萬元用於升級淨化設備,六百萬元建造人工珊瑚礁。”
她頓了頓,切換頁麵:“剩下的三百萬元,買了三顆氣象衛星。”
眾人震驚。
“私人衛星?”記者睜大眼睛,“你們怎麼買得起?”
“我們付了全款。”陳小滿說,“賣家隻問能不能按時打款,沒問是不是漁村。”
大屏幕切換,顯示三顆衛星的軌道,正環繞地球運行。畫麵轉為實時影像:北冰洋浮冰融化、赤道海水升溫、印度洋汙染帶擴散。
“從今天起。”陳岸站在投影前說,“任何地方排汙、越界捕魚、非法改裝船隻,我們都能看見。”
“你們憑什麼執法?”另一位代表質疑。
“憑漁民的信任。”陳岸說,“我不要官職,不要編製,隻要一條路——讓守規矩的人,活得下去。”
話音剛落,警報響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