卯時的紫氣已漫過函穀關的甕城,在青石板上織出層淡紫色的光暈,像被巧手織娘鋪展的紫絨毯。尹喜望著老子跨下的青牛——那牛此刻正低頭啃食關前新冒的紫花,花瓣沾在牛唇上,竟久久不凋。更奇的是牛角上的紫霜,迎著晨光折射出細碎的光斑,拚湊起來竟是完整的二十八宿虛影:東方蒼龍七宿蜿蜒如帶,西方白虎七宿鋒銳似刃,南方朱雀展翅欲飛,北方玄武龜蛇交纏,與觀星台銅盤上的星圖分毫不差。他深吸一口氣,袍角用銀線繡的星紋在紫氣中輕輕顫動,角宿二的星紋尤其明亮,像是在應和《夏小正》“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蒼蒼像龍形”的韻律。
“先生,”尹喜拱手時,指尖的溫度恰好與懷中玉琮的涼意相融,那玉琮是前日老子所贈,內裡星象隨紫氣流轉,“函穀關雖簡陋,卻有處觀星的好地方。關城西側的望氣台,台基用崤山紫石砌成,按《周髀算經》的‘勾股定理’校準方位,台頂的銅鶴恰好對著北極星。”他特意抬手指向望氣台方向,那裡的紫氣流淌得格外平緩,形成環狀,按《甘石星經·望氣篇》所言,“紫氣環台如帶者,聖賢宜居,天地氣合”。
老子尚未答話,青牛忽然抬起頭,對著關內長哞一聲。那聲鳴震得關樓的銅鈴齊齊作響,鈴音清越,竟分毫不差地透著《夏小正》“鬥牛女虛危室壁,北方玄武七宿形”的節奏——鬥宿的鈴音厚重,牛宿的清脆,女宿的纖細,層層遞進,像有人在按譜吹奏。老子撫著牛頸笑道:“這牛倒是比我心急,它怕是聞見關內的鬆風了。”說罷翻身下牛,青牛便溫順地跟著往關內走,蹄子踏過紫氣時,留下的蹄印裡立刻浮出細小的星點,湊成了房宿的形狀——《甘石星經·房宿篇》說“房四星,為明堂,天子布政之宮,亦主聖賢所居”,尹喜看在眼裡,指尖無意識地摩挲著玉琮,心中愈發篤定這是天意。
關前的百姓不知何時已圍了過來。賣漿水的老嫗提著陶罐,罐沿的水珠墜落在地,竟在紫氣裡凝成小水珠;糧鋪掌櫃扛著新碾的米袋,米粒從袋口漏出,落在紫霧裡便泛出玉色;渡口的船工還帶著一身河腥氣,蓑衣上的水痕蒸發成白霧,與紫氣相融時竟畫出條淡淡的銀河。眾人見尹喜對這青牛老者如此恭敬,又望見那漫天紫氣裡的星象異動——角宿的光突然亮了三分,《夏小正》“左角為天關,右角為天門”的星象此刻格外清晰,紛紛跪倒在地。“是聖人來了!”不知是誰先喊了一聲,眾人便齊齊叩首,額頭撞在青石板上的聲響,竟與觀星台漏刻的滴答聲相合,形成“天關啟閉”的韻律。
老子急忙彎腰去扶最前麵的老嫗。他的指尖剛觸到老嫗的衣袖,那粗布上立刻泛起層淡紫,像被晨露打濕的紫羅蘭。老嫗原本佝僂的脊背竟挺直了些,渾濁的眼睛裡也映出點星光——正是她生辰那天的星象。“老人家快起,”老子的聲音裹著紫氣,溫煦得像春日陽光,“我不過是個趕路人,與諸位一樣,都是天地間的星子。你看那紫微垣,帝星雖亮,若沒有周圍的小星,又怎成得了垣?”
尹喜在一旁看著,忽然想起《甘石星經·紫微篇》“聖人親民,如北辰眾星共繞,不以尊卑異其光”的記載。此刻老子站在人群中,周圍的紫氣自動圍成個圓環,恰如紫微垣的“紫微宮”,百姓們的身影在環外若隱若現,像極了垣外的“郎將”“尚書”等星官。他悄悄退開半步,讓過主位,見青牛正用腦袋蹭著一個孩童的衣角,牛角上的紫霜落在孩童手心,竟凝成顆小小的紫晶,晶體內隱約有星軌流轉——那是孩童未來的星途,雖非大富大貴,卻有“壽星”高照。
“先生,晚輩已備下住處。”尹喜引著老子穿過甕城,關牆上的箭窗恰好對著東方蒼龍七宿的方位,晨光穿過窗欞,在地上投下七個菱形光斑,角宿的光斑最大,亢宿的次之,氐宿的最圓,與《夏小正》“七宿如龍騰東方,角為龍頭亢為頸”的描述嚴絲合縫。“那是關署後院的客房,原是家父觀星時住的,院裡有株老鬆,植於祖父任上,至今已五十載,枝椏長得正合北鬥之形。”
老子順著他指的方向望去,果然見那鬆樹枝椏分七杈,南鬥柄指向關樓的“天樓星”方位,北鬥勺對著望氣台的“華蓋星”,鬆針的疏密竟與《甘石星經》記載的“北鬥七星亮度”一一對應:天樞最密,搖光最疏。“倒是株懂星象的樹。”老子笑了,目光落在客房的窗欞上——那裡的木格被工匠鑿成了星圖的模樣,“太微垣”“天市垣”分列左右,此刻紫氣穿過木格,在地上拚出完整的“紫微垣”輪廓,連“鉤陳”“天皇大帝”等星官的位置都絲毫不差。
客房內的陳設極簡。一張柏木床,床頭刻著“天床星”的星紋,按《甘石星經》“天床六星,在紫微宮北,主天子宴息之所”的方位排列;一張楠木桌,桌麵嵌著塊天然的紫石,石紋恰似銀河,牛郎星、織女星的位置清晰可辨;牆角的竹架上堆著幾卷竹簡,是尹喜祖父批注的《甘石星經》與《夏小正》,其中《夏小正》的“尾宿九星如魚尾”旁,有祖父用朱砂寫的小注:“尾宿動,主聖賢至,氣如紫煙”,此刻那行字正泛著淡淡的紅光。老子走到竹架前,隨手抽出一卷《夏小正》,指尖剛落在“太微有五帝,座前有三台”的句子上,竹簡上的墨跡便微微發亮,與窗外的紫氣遙相呼應,在牆麵投下“太微垣”的虛影,五帝座的位置恰好對著老子所站之處。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此處甚好。”老子將竹簡放回架上,目光掃過牆麵——那裡沒有掛畫,卻有尹喜用朱砂畫的星軌圖,從角宿一直畫到軫宿,旁邊注著“歲星行度”的小字:“歲在壽星,紫氣過函穀,與鎮星合”。“能在此處觀星,比住瓊樓更合心意。瓊樓雖高,卻擋了地氣;此處雖簡,卻能讓星氣從石縫裡滲進來。”
尹喜正欲吩咐屬吏備膳,卻被老子抬手止住。“不必費心,”老子指著窗外的老鬆,鬆針上還掛著晨露,在紫氣裡泛著光,“粗茶淡飯即可。若有山泉煮的鬆針茶——要取卯時的山泉,此時水精最足;再來兩塊麥餅,用去年的陳麥,新麥火氣重——便是最好的待客之物。”
張誠在一旁聽著,忍不住低聲對尹喜道:“大人,庫房裡有去年西域進貢的葡萄釀,酒液裡凝著瑪瑙屑;還有禦膳房賜的糕點,用蜂蜜和杏仁做的,據說食之能增壽……”
“聖人所求,必合天道。”尹喜打斷他,目光落在老子腰間的葫蘆上——那葫蘆口正飄出縷紫氣,與桌上紫石的紋路連成一線,恰似《甘石星經》所載“道氣貫紫石,飲食當從簡,太素為上”。他對張誠道:“去取後院井裡的新水,那井按‘天泉星’方位鑿的,水質最清;再讓灶房烙兩塊不加糖的麥餅,用陶甕發酵的麵,彆用酵母;鬆針就采老鬆最頂上的,那裡的針沾著星露,《歲華紀麗》說‘鬆針承星露,飲之可通天道’。”
張誠領命而去時,老子已走到窗邊,望著院裡的老鬆出神。晨光透過鬆枝的縫隙,在他的粗布袍上投下細碎的光斑,那些光斑竟慢慢移動,拚成了“虛宿”的形狀——《夏小正》說“虛宿主哭泣,亦主清風生”,此刻卻隻見清風拂過鬆針,發出“簌簌”的聲響,哪裡有半分悲戚?尹喜忽然明白,聖人所在之處,連凶星的氣數都會轉吉,就像《甘石星經·應化篇》說的“聖賢之光,能化煞為祥,如日融冰”。
片刻後,張誠端著托盤回來。粗瓷碗裡的鬆針茶泛著淡綠,水麵飄著三枚鬆針,恰好排成“三台星”的形狀——上台、中台、下台依次排列,與太微垣的三台星方位一致;麥餅放在陶盤裡,邊緣的裂紋竟像“天廚星”的星圖,《甘石星經·天廚篇》“天廚六星,在紫微宮東北,主天子膳食”的星象此刻在陶盤上清晰可見。老子拿起一塊麥餅,剛咬了一口,窗外的紫氣便突然翻湧,在鬆枝間凝成“天廚星”的虛影,與盤中麥餅的裂紋重合,連星與星之間的距離都分毫不差。
“這餅裡,有麥香,有陽光味,還有點星氣。”老子笑道,將另一塊麥餅遞給尹喜,“你也嘗嘗,這才是人間該有的味道。天地生五穀,本就是為養人,若加了太多修飾,反倒失了本真,就像星象,若被雲氣遮了,還怎麼觀其運行?”
尹喜接過麥餅時,指尖觸到餅邊的裂紋,竟感到一絲微弱的脈動,像與天上的星子連成了線。他望著老子飲茶的模樣——粗瓷碗在他手中,竟比玉杯更顯溫潤,茶水上的鬆針隨著他的呼吸輕輕晃動,始終保持著“三台星”的隊形,仿佛有雙無形的手在托著。
午後的陽光斜斜照進客房,老子靠在竹榻上閉目養神,青牛便趴在院中的紫氣裡反芻,牛角上的紫霜漸漸化成水汽,融入老鬆的根須。尹喜坐在桌前整理《紫氣觀測劄記》,筆尖劃過“老子居關,紫氣環屋如紫微垣,其光與角宿相應,每至午時則盛”的句子時,忽然發現紙上的墨跡竟泛出淡淡的紫,與窗外的光氣融為一體,紙上的星圖仿佛活了過來,角宿的星點正緩緩向西移動——正是歲星的行度。
他抬頭望向老子,見老者的衣襟隨著呼吸起伏,每一次吸氣,院裡的紫氣便往屋中湧一分,角宿的光就亮一分;每一次呼氣,紫氣又流回院中,帶動鬆針輕輕顫動,發出“沙沙”的聲響,像是在低聲唱和《夏小正》的韻律。尹喜忽然覺得,這簡陋的客房,此刻比任何宮殿都更接近“道”——因為這裡沒有奢華的裝飾,隻有星、氣、人、物,在自然而然地相融相洽,就像二十八宿循著亙古不變的軌跡運行,無需刻意,卻自有大美,正如《甘石星經·大道篇》所言“道在樸素,不在華美,如星守其位,不以外飾增其光”。
暮色降臨時,老子起身走到觀星台。尹喜緊隨其後,見老者望著天際的紫氣,忽然指著“畢宿”的方向道:“你看畢宿主弋獵,其星如叉,本主兵戈,今日卻被紫氣裹住,像被收了弓弦的弓,星芒也柔了許多。”他頓了頓,指尖劃過虛空,畫出畢宿的星象,“這是說‘兵戈不起’,你這函穀關,近日可得安寧了。”
尹喜順著他指的方向望去,畢宿的八顆星果然被紫氣纏繞,原本如箭簇的星芒此刻柔和得像蒙了層紗,《夏小正》“畢八星,如小網,主邊兵弋獵”的凶象竟化為“畢星含紫,主遠方來朝”的吉兆。他低頭看了看劄記上新寫的句子,忽然明白,聖人所求的“粗茶淡飯”,哪裡是真的簡樸?那是要在最尋常的事物裡,見出天地的本真,就像這關署的客房,沒有金玉,卻有整座星空作伴;沒有佳肴,卻有鬆針與麥餅裡的道氣,正如《甘石星經》所言“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大道在螻蟻稊稗之中”。
夜深時,青牛已臥在客房廊下,鼻息與漏刻的滴答聲相合,形成“子醜寅卯”的時辰韻律。尹喜站在院外,望著客房窗紙上映出的老子身影,那身影被紫氣襯著,竟與觀星台銅盤上的“天皇星”輪廓重合——《星經·天皇星篇》說“天皇星,在紫微宮,為道之主,不現於凡俗,唯聖賢居處則顯其形”。他輕輕帶上院門,門軸轉動的聲響裡,仿佛聽見《甘石星經》裡的句子在回響:“聖賢所居,星氣自和,無需外飾,大道自成,如北辰不移,眾星自繞。”
喜歡文始證道錄請大家收藏:()文始證道錄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