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剛過,函穀關的天空仍被旱氣蒸騰的薄霧籠罩,隻是那霧已不像伏天那般灼人,反倒帶著絲沁骨的涼。尹喜裹著件厚棉袍,站在觀星台的露台上,嗬出的白氣在眼前散得很慢。連續三個月無透雨,關城的儲水已不足三成,連後山那眼救荒的暗泉,也隻剩細細一線水流,像位垂暮老者的喘息。
子夜時分,西南天際的雲層忽然裂開道縫隙,一縷溫潤的光從隙中漏下,像誰在天幕上鑿了個小口,傾下捧玉液。尹喜猛地挺直腰杆,舉在望筒後的眼睛驟然發亮——那是老人星,也就是南極星,此刻正懸在雲隙中央,光芒柔和如月光,卻比月光多了層暖黃,像冬日曬透的棉絮。
《夏小正》的竹簡在懷中微微顫動,尹喜摸出其中一卷,借著星子的微光,“老人星見,主澤泉出”的刻字愈發清晰。他想起《夏小正》裡“老人一星南極中,春秋出入壽無窮”的句子,父親曾說這星是“天之壽星”,見則祥瑞,尤其久旱之後,其光所指,必有甘泉藏於地脈。
“先生,您看那是什麼星?”李信抱著件狐裘趕來,見尹喜望著西南天際出神,順著他的目光望去,“這光看著就暖和,不像天狼星那麼紮眼。”
尹喜接過狐裘裹在身上,指尖在星圖上劃出道弧線,從觀星台一直連到南山的方向:“這是老人星,也叫南極星。你看它的芒腳,有三道斜著往東南,正指著南山的鷹嘴崖。《甘石星經·南極篇》說‘老人星出,澤泉隨之,星芒所指,水脈所聚’,咱去鷹嘴崖尋水,準能找到。”
李信湊近星圖,見老人星的位置被用朱筆標了個圈,旁注著“光透雲隙,三日必見泉”。他有些猶豫:“南山早就搜遍了,鷹嘴崖更是寸草不生,去年鑿山開渠時,石匠說那地方全是頑石,哪來的水?”
“尋常水脈藏於土,靈泉卻隱於石。”尹喜從案頭翻出張泛黃的輿圖,上麵用墨筆勾著南山的地貌,鷹嘴崖處標著個小小的“泉”字,旁注著“武王三年,老人星見,此處出泉”,“這是周公時期的輿圖,當年關中大旱,就是循著老人星的指引,在鷹嘴崖找到的隱泉。”
天剛蒙蒙亮,尹喜就帶著二十個民夫往南山去。張老栓扛著把鏨子走在最前麵,鏨子頭被磨得雪亮,他望著光禿禿的山梁,咂咂嘴:“先生,這山看著就焦渴,石頭縫裡連隻蟲子都沒有,能有泉?”
尹喜沒答話,隻讓李信在山腳下豎起根木杆,杆頂係著塊紅綢,正好對著老人星的方位。“跟著紅綢走,錯不了。”他指著木杆投在地上的影子,“你看這影線,與星圖上老人星的芒腳完全重合,這是天地相應的征兆。”
山路越往上越陡,岩石被曬得發白,踩上去打滑。有個年輕民夫腳下一絆,手裡的水壺摔在地上,半瓢水灑在石縫裡,瞬間就沒了蹤影。“可惜了……”他蹲在地上,望著石縫直歎氣。
尹喜走過去,摸了摸那處石縫,指尖觸到絲微涼的潮氣:“水沒丟,是鑽進地裡報信去了。”他讓民夫們在石縫周圍鑿起來,鏨子落下時,火星濺在乾燥的空氣裡,發出“劈啪”的輕響。
正午時分,他們終於爬到了鷹嘴崖。崖壁像隻巨大的鷹嘴,突兀地伸向天空,崖麵的岩石呈青黑色,上麵布滿了細密的裂紋,像位老者臉上的皺紋。尹喜讓人在崖下鋪開星圖,將木杆立在圖上老人星對應的位置,紅綢被山風一吹,正好指向崖壁中間一道不起眼的裂縫。
“就從這裡鑿。”尹喜指著那道裂縫,裂縫寬不足寸,深不見底,隱約能聞到股潮濕的土腥氣,“老人星的第三道芒腳,正對著這處,《甘石星經》說‘三星芒聚,泉藏於縫’。”
張老栓掄起鏨子,第一下鑿在裂縫旁的岩石上,“當”的一聲,震得他虎口發麻。“這石頭比鐵還硬!”他甩了甩手腕,額頭上的汗珠順著臉頰往下淌,滴在岩石上,“滋”的一聲就沒了。
尹喜接過鏨子,對準裂縫的邊緣輕輕敲打,聲音忽然變了——不再是沉悶的“當當”聲,而是帶著絲空洞的“空空”響。“下麵是空的。”他眼睛一亮,讓民夫們輪流上陣,順著裂縫一點點鑿。
日頭偏西時,崖壁突然傳來聲脆響,一道水柱從鑿開的洞口噴湧而出,濺得人滿臉都是。水是溫的,帶著股淡淡的硫磺味,落在乾涸的岩石上,立刻漫開片濕痕。“有水了!”民夫們歡呼起來,有人甚至跳進水柱裡,任由泉水澆透全身,像在洗一場重生的澡。
尹喜用手掬起一捧泉水,水滑過指尖,帶著股溫潤的暖意。他望向西南天際,老人星的光芒雖已被暮色掩去,但那道雲隙仍在,像天幕上留下的微笑。“這是‘壽泉’。”他對眾人說,“《夏小正》說老人星‘春秋出入壽無窮’,這泉也一樣,旱時不涸,澇時不溢,能養著關城人。”
他們在泉眼旁砌了個石池,又順著山勢挖了條淺渠,泉水順著渠蜿蜒而下,像條銀色的帶子,纏繞在南山的脊梁上。張老栓捧著渠裡的水喝了一大口,咂咂嘴:“這水是甜的!比西市的暗泉還甜!”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回到關城時,已是深夜。百姓們聞訊趕來,舉著火把站在山道兩旁,見泉水順著渠流下來,都激動得熱淚盈眶。陳長老拄著拐杖,顫巍巍地走到渠邊,用手掬起水,對著南山的方向拜了三拜:“多謝老人星保佑……”
尹喜站在觀星台上,望著那道流淌的泉水,又望向西南天際的老人星。星子的光芒比昨夜更亮了些,像顆嵌在天幕上的明珠。他忽然明白,所謂“老人星引泉”,從來不是星子真的指引,而是久旱之後,人心裡那份不肯放棄的希望,像星芒一樣,總能穿透絕望的雲層,找到生機的縫隙。
三日後,尹喜讓人在鷹嘴崖立了塊石碑,碑上刻著“老人泉”三個大字,旁邊刻著《夏小正》裡的句子:“老人星見,主澤泉出,澤被蒼生,壽與天齊。”百姓們每日都有人往石碑前擺些清水、乾糧,不是祭拜,更像是在向這位“引路的老者”道聲謝。
李信在《紫氣星象錄》上寫下:
“老人星南極星)光透雲隙,依《夏小正》‘老人星見,主澤泉出’及‘老人一星南極中,春秋出入壽無窮’之說,循星芒方向尋水,果於南山鷹嘴崖得隱泉。
泉水溫潤,日湧百石,足供關城飲用。旱情雖未全解,然民心大安,不複惶恐。
星象所示,老者之智,在於指引而非賜予。老人星見,非直接降泉,是示水脈之所在;星芒所指,非強行引水,是示人當循跡而尋。久旱之人,易失方寸,星如老者拄杖,在迷霧中指出方向,人若肯循之而行,自能得水。
嘗見孩童在泉邊嬉戲,問其泉從何來,答曰‘星星送來的’。實則,泉本在地脈之中,星不過是讓它為人所知的信使。就像老人的智慧,本在人心之中,隻是有時需要一點啟示,才能被喚醒。
老人星垂芒,如長者凝視,不語卻有千言:絕望處總有生機,隻要肯抬頭看星,低頭尋路。”
寫完時,窗外傳來泉水流淌的聲音,清越如琴。尹喜望著西南天際的老人星,忽然覺得這顆星像位慈祥的老者,正微笑著看著人間——看著那道泉水滋潤乾裂的土地,看著百姓們臉上重新綻開的笑容,看著希望像泉眼的水一樣,源源不斷地湧出來,淌向更遠的明天。
喜歡文始證道錄請大家收藏:()文始證道錄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