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人利益猶如殺人父母。
中國曆史上不是沒有試圖推行改革,打壓利益集團的改革家,但無一例外,他們基本上都失敗了。
西漢末年,麵對大漢王朝幾百年的沉珂積弊,土地兼並、官員腐敗、貴族壟斷社會資源,一部分有遠見的上層開始嘗試進行改革,最後他們推出的改革者,就是曆史上非常有名的“篡位者”王莽。
王莽篡位後推行的改革,主要核心內容是3點:
1.王田製。
簡單來說,就是廢除土地私有製,把天下的土地都收歸國有,然後重新分配土地,把貴族、地主霸占的土地分給沒有土地的平民。
2.五均、六筦管)
簡單來說就是控製物價、限製商人哄抬物價。
把鹽鐵、山林礦藏等資源收歸國有,由官府經營。
設立官方借貸機構,以遠低於民間高利貸的利率向百姓借貸金錢。
3.改革幣製
簡單來說就是通貨膨脹,貨幣貶值。
王莽的改製,不能說全部都是好的,例如貨幣改製本質上就是進行貨幣貶值,是對百姓的一種剝削。
但前兩點,也就是土地改革和商業改革,其本意都是為了降低底層平民的負擔,打壓限製權貴和地主。
但是最終王莽的改革失敗了,由於土地改革得罪了權貴和地主,商業改革得罪了商人,最終這些改革並沒有真正推行下去,平民沒有得到土地,權貴和官僚們還利用搞國營經濟的機會大肆貪腐,反而加重了百姓的負擔。結果就是天下皆反,王莽本人也落得個悲慘的下場。
曆史上除了王莽改革,還有一些比較有名的改革家,例如宋朝的王安石改革,明朝的張居正改革,主要目的都是為了解決日益嚴重的土地兼並和經濟壟斷問題,但無一例外,他們都失敗了。
那麼,既然這些改革家最終都失敗了,那麼中國在曆史上又是如何解決這些社會問題的呢?
答案其實非常簡單粗暴,就是一個字:“殺”!
你們這些權貴和地主,不是拒絕改革嗎?不是不肯失去一部分利益嗎?
那就把你們都殺掉不就行了嘛!
西漢末年綠林起義,東漢末年黃巾軍起義,隋末起義,唐末黃巢起義,元末農民起義,包括這次明末李自成、張獻忠等的農民起義,乃至後世清末的太平天國起義和民國時期的工農革命。
這些起義本質上都是一個出發點:當權者拒絕改革,或者無力改革,活不下去的底層百姓隻有拿自己的命來掀桌子。
你們不肯少拿一點利益,讓百姓活不下去,那百姓隻有以命相搏了。
這種戰亂對底層百姓的危害其實是最大的,每次亂世,都是人口大幅度減少的時期。
伴隨著人口的大幅度減少,權貴、地主在戰亂中被農民軍進行的物理消失,人地矛盾也就沒有那麼嚴重了,新的政權由於掌控強大的武力,往往也能打壓一部分地主豪強,對百姓采取輕徭薄賦的政策,於是進入一個新王朝的盛世,直到幾百年後的下一個循環。
那麼,對此刻的貞德來說,她到底該如何在江西進行改革呢?
改革改革,說到底就是利益重新分配的問題。
大體上分為兩類:開源和節流。
所謂開源,其實就是想辦法增加財富。
例如明朝的主要稅收來源是田賦,也就是農業稅,商業稅的收入占比很小。
而我們知道,現代的中國已經徹底取消了農業稅,甚至國家對農民還有補貼,西方許多國家也同樣對農業進行補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