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條方案,則是類似於現代槍支的槍栓裝置,隻不過現代的槍栓的功能,是用來在火帽槍上拿撞針撞擊底火的,而在這裡由於是燧發槍,因此沒有撞針,隻是在槍栓的前麵有一個堵頭,使用時把槍栓向前推上後卡好,以此實現密封。
其實這三種方案,都是後來曆史上實際使用的方案。
第一種就是18世紀70年代出現的弗格森後裝燧發槍。
第二種則是著名的霍爾1819。
而第三種設計,實際上和世界上第一把真正意義上的後膛槍——德萊塞1841的設計思路已經很接近了,隻不過德萊塞1841是撞針擊發式步槍,而現在還沒有發明出來雷汞,仍然是燧發槍的設計,因此槍栓前麵不是撞針,而是一個金屬堵頭。
作為穿越者的貞鉬,當然知道這三個方案的含金量,也不由得對這登氏兄弟刮目相看。
看來大明朝並不是沒有人才,而隻是被埋沒了呀!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貞鉬當即任命登氏兄弟作為新式槍械製造項目的設計師和負責人,將這三種構造的後膛槍分彆命名為“手柄式”、“分離式”、“槍栓式”後膛槍,並把造槍的事情全權委托給了登氏兄弟和王鐵匠三人,要求他們半個月之內,務必造出第一批原型槍來。
至於三種方案選哪種的問題,對貞鉬來說也很簡單隻有窮人才做選擇,老子有錢,老子三種槍都要!
每一種槍械,針對不同尺寸的槍管、彈丸、火藥裝藥量、膛線的數量和形狀,都製造了不同的槍支,目的就是希望研究出威力、射程、準頭最佳的方案。
半個月之後,經過不斷的試驗,測試數據,最終第一批新式槍械被王鐵匠造了出來。
聽說新式槍械造出來後,不少將領們紛紛搶著要試用,最後還是胡茂禎舔著老臉,利用邢夫人的關係,走後門搶到了試槍的機會。
試槍的結果,非常令人滿意。
總的來說,新式槍械的射程超過了一裡地500米),其實主要是當前的明軍使用的火藥不行,若是改良火藥後,射程是可以達到1公裡以上的。
不僅射程比火繩槍更遠,而且準頭很高,像胡茂禎這種老手,試了幾槍之後就能做到100米內彈無虛發,普通的士兵,經過訓練之後,起碼50米內是能做到準確射中敵人的。
至於這三種槍的優缺點嘛,手柄式的缺點是用久了火藥容易堵住螺紋孔,因此需要定期對螺紋進行潤滑。
分離式的缺點是用久了密封性會變差。
而槍栓式沒有上麵兩種的缺點,但槍栓式的造價最貴,結構也更加複雜,產量也最低。
總之,成功製造出了新式後膛槍的貞鉬,也開始慢慢得到了公主軍將領們的認可,然而,很快貞鉬就又開始頭疼起來了。
因為這些將軍們不停地纏著他,有的還堵他的門,就為了想讓自己的部隊早點裝備、多裝備這種新式後膛槍。
然而,這種新槍的製造速度非常慢,成本也很高。
由於隻能靠工人手搓,目前王鐵匠那邊的產量,大概一個月隻能生產100把……而且,成本高達一百多兩銀子一把!
東西雖然好,可是太貴了,產量也低,這樣的話,想要裝備全軍就是不可能的。
必須要想辦法降低成本,提高產量才行啊!
喜歡大明貞德傳請大家收藏:()大明貞德傳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