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這孫氏三兄弟,這次幾乎把全家老小都帶來了南昌,可見他們對妶玉為孫元化平反的感激和信任。
當然,這也與公主軍在守衛江西和收複江南的戰役中,打出了名氣,震動天下,以及公主軍超高的待遇有關。
這孫氏3兄弟雖然都對火器有興趣,但是每個人的側重點都有所不同,簡單來說,就是每個人研究的細分領域不同。
其中長子孫和鼎喜歡研究各種雷器,次子孫和鬥、三子孫和京一直在研究火炮。
我們知道,火炮最大的問題在於兩個,一個是射程和威力,另一個就是機動力。
射程和威力決定了火炮的戰鬥力,而機動力則決定了火炮的生存能力。
那個年代火炮隻能靠人力或者牲畜去推動牽拉,由於大型火炮動輒數千斤重,因此移動和轉移位置通常都是非常慢的,這也導致戰鬥中一旦交戰,火炮開火暴露了位置之後,很容易成為活靶子,被對方的火炮摧毀。
正好,孫和鬥研究的火炮自走車,和自行車有許多異曲同工之處。
於是孫氏兄弟各自分工,老二老三負責研究自行車,而老大則帶著女兒孫紅菱負責研究手榴彈。
孫和鬥、孫和京仔細研究了3個自行車項目組的成果,與貞鉬的圖紙要求一一對比之後,發現這3個項目組的成果雖然都不完善,但是也都有一些優點。
例如,甲組的產品製作精美,體現出了超高的工藝水平,乙組采用金屬結構,大大地提高了產品的耐用性,而丙組在齒輪和鏈條傳動係統上的設計做的最好。
其實他們的產品嚴格意義上來說,都已經可以算是自行車了,隻是還達不到貞鉬的要求而已。
按照貞鉬的要求,他要造的自行車既能用來當做奢侈品,割富人和地主們的韭菜,賺取豐厚的利潤,又要能夠結實耐用,成為老百姓和軍隊運輸和代步的交通工具。
兩兄弟研究了幾天後,決定推翻貞鉬的設計,放棄一輛車既要又要的不合理要求,而是乾脆設計了三種不同的型號。
甲型自行車,定位於富人的奢侈品,由擅長工藝的甲組負責。
乙型自行車,定位於結實耐操,作為軍隊的裝備使用,由擅長金屬結構的乙組負責。
而丙型自行車,定位於大眾,作為老百姓的交通工具使用,由丙組負責。
同時,一改之前的3個小組互相競爭,缺乏合作的製度,要求3個小組定期開會,與大家分享自己的技術和成果。
果然,在專家的統籌安排下,自行車項目的進度大大提高。
丙組擅長的齒輪和鏈條結構被其他兩個小組采用,而在甲組的工藝師傅和乙組的金屬匠人的合作打磨下,丙組的齒輪和鏈條也從原先的傻大粗笨變得更加精細。
最終,又經過了一個月的研究,期間貞鉬也不時地前去指導,按照他對現代自行車的記憶,指導設計了刹車,置物籃、車後座等輔助結構。
不過,還有一個問題始終無法解決,那就是橡膠輪胎。
由於橡膠的發明和使用,要到19世紀,1875年,英國人才從南美洲把橡膠樹的種子帶回英國,而中國最早的橡膠樹,要等到1904年才從馬來西亞引進。
此時所有的輪子,基本上都是由木頭製成的,最大的問題在於不減震。
如果不能解決輪胎減震的問題,那麼自行車很難大規模使用。
大家想了很多辦法,最後采用了使用豬皮的方案。
不過這個方案效果一般,隻能說比相比木頭減震效果好很多,但是存在兩個缺點。
其一是不耐磨,需要定期更換豬皮,這就增加了維護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