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離祭壇的肅穆與商貿區的喧囂,位於墨城西北隅、毗鄰天樞城學府區的“格物濟世”展示區,呈現出一種迥然不同的、沉靜而充滿思辨的氛圍。這裡沒有震天的歡呼與喧鬨的交易,取而代之的是好奇的詢問、專注的聆聽與實驗器具輕微的碰撞聲,吸引著那些關注國家長遠根基與民生根本的人們。
天樞城首次麵向公眾開放了其外圍的幾處學齋與一片寬敞的草堂。草堂之內,人頭攢動,尤其以年輕學子與帶著孩童的父母為多。須發皆白、精神矍鑠的公孫先生親自坐鎮,立於一幅巨大的、繪製在絹布上的“天樞城學綱架構圖”前。圖上清晰地標注著已然設立或規劃中的各大學齋:經義齋、算學齋、格物齋、醫藥齋、農桑齋、航海齋、律法齋、工巧齋……其涵蓋範圍之廣,分科之細,令許多來自大陸、見慣了傳統書院單一經學模式的人們暗自咋舌。
公孫先生聲音平和,卻自帶一股令人信服的力量,向圍觀的民眾講解著天樞城的教學理念:“我天樞城,不獨尊儒術,不專攻一經。所求者,乃明理致用之才。經義以立品,算學以精算,格物以窮理,醫藥以濟世,農桑以足食,航海以通衢……諸學並重,皆為培育我華胥所需之‘經緯之才’!”
為了佐證其言,旁邊的幾位年輕助教還當眾演示了幾個簡單的格物實驗:利用滑輪組輕鬆吊起遠超人力所能及的重物;以棱鏡分解日光,呈現出絢麗的七色彩帶;甚至還有一個簡易的、利用水汽推動葉輪旋轉的模型,引得圍觀孩童陣陣驚呼,眼中充滿了對未知世界的好奇光芒。
緊鄰草堂的,便是“格物奇巧”展示區。這裡更像是一個微縮的工坊與試驗場。水力驅動的搗藥杵臼規律地起落,省時省力;改良後的曲轅犁模型,輕便易用,尤其適合琉求本島的部分水田環境;用於建築的新式夯土模具,據說能築起更加堅固耐久的牆體;還有一組依據星象與觀測數據初步繪製的南洋星圖草稿,懸掛在顯眼位置,昭示著華胥對探索未知領域的野心。這些看似樸拙的器具與模型,其背後蘊含的,是對自然力量的運用與對生產技術的持續改進,是“格物”精神最實在的體現。書生——這位遼東魁首,默默駐足於星圖之前,仰頭觀看了許久,手指在袖中微微掐算,眼中閃爍著思索與認可的光芒。
而與格物區的“巧”相對應的,是稍顯安靜卻更貼近民生的“醫藥濟世”區域。這裡沒有華麗的展示,隻有一排臨時搭建的義診棚,數位身著素淨葛布袍服的醫官正在為前來詢診的民眾耐心看診。棚外懸掛著幾幅巨大的圖卷,正是墨羽醫官們結合中原醫理與本地實踐,初步整理繪製的《南洋常見疾病圖鑒》,上麵清晰地描繪了瘴癘、熱毒、蟲蛇咬傷等症候的典型症狀與初步處理之法。
一旁的藥草區,陳列著數百種晾曬好的草藥,既有來自中原的黃連、當歸,更多則是南洋本地特有的植物,旁邊附有木牌,簡要說明其性味功效。幾位醫官學徒正現場演示如何搗藥、熬製湯劑,空氣中彌漫著淡淡的草藥苦澀氣息。一位帶著幼童前來詢問腹瀉之症的土著婦人,在得到醫官詳細講解並獲贈一小包對症草藥後,連連躬身道謝,眼中充滿了感激。這一幕,比任何豪言壯語都更能體現華胥“濟世”之心的真誠。
珊瑚輕盈地穿行在醫藥區的展位間,她伸出纖指,輕輕拈起一片曬乾的祛瘴草藥放在鼻尖嗅了嗅,又看了看那幅疾病圖鑒,對身旁一位醫官淺笑詢問道:“此圖鑒,可能抄錄副本?南域濕熱,或有大用。”得到肯定答複後,她滿意地點點頭,目光中流露出對這套普惠醫療體係的讚賞。
教育啟智,格物窮理,醫藥惠民。在這片“格物濟世”的展區內,華胥向所有人昭示:它的立國之道,不僅在於疆土的廣闊與武力的強盛,更在於對知識的尊重、對自然的探索,以及對每一位子民生命健康與心智成長的切實關懷。這看似無聲的耕耘,卻是支撐一個國家走向長遠的、最深厚的力量。星火之光,於此點燃,旨在照亮每一個平凡的角落,孕育著未來參天大樹的種子。
喜歡千年一吻請大家收藏:()千年一吻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