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在吉士長丹於洛陽紫微宮覲見的同時,另一支規模稍小、卻承載著倭國對南海新格局全部期待的使團,在正使河邊臣的率領下,曆經一段比前往大唐更加謹慎的航行,終於抵達了華胥國的都城——墨城。
當他們的船隻獲準緩緩駛入墨城軍港的外圍水道時,包括河邊臣在內的所有倭國使臣,都被眼前所見徹底震懾,一種混合著驚駭、茫然與難以置信的情緒,在他們心中瘋狂滋長。
這絕非他們印象中任何一座城池的模樣!沒有高聳的木質或夯土城牆,取而代之的是沿著海岸線延伸的、用巨大規整的花崗岩壘砌而成的堅固堤岸和碼頭。碼頭之上,矗立著他們無法理解的、巨大的金屬吊臂和軌道設施。更遠處,城市建築鱗次櫛比,許多房屋竟非傳統的木石結構,而是以一種淡灰色的、看似堅硬的材質建成,線條簡潔而有力,屋頂甚至泛著金屬的光澤。街道寬闊筆直,車馬包括一些帶有華胥特色的、結構奇特的車輛)行人往來有序,一種高效而忙碌的氣息撲麵而來。
而最讓他們心臟幾乎停跳的,是軍港深處,那如同沉睡的遠古巨獸般靜靜停泊的數十艘玄黑色鋼鐵戰艦!即便相隔甚遠,也能感受到那龐大艦體帶來的壓迫感,以及煙囪口殘留的、象征力量的黑灰色痕跡。這與他們之前模糊聽聞的“噴火怪船”完全吻合,但親眼所見的震撼,遠超言語的描述百倍。空氣中,似乎還隱約殘留著一絲若有若無的、與之前在海上遙聞的“雷霆”之聲相似的、屬於金屬與蒸汽的獨特氣息。
“此……此地,真是人間之境麼?”一名年輕的副使下意識地喃喃低語,聲音帶著顫抖。
河邊臣強壓下心中的驚濤駭浪,努力維持著使節應有的鎮定,但緊握船舷、指節發白的手,卻暴露了他內心的極度不平靜。他終於明白,為何朝廷要如此鄭重其事,甚至不惜以近乎卑微的姿態,來與這個新興之國打交道。這完全是一個超出了他們認知範疇的國度,其力量根源,似乎與他們所知的任何文明都迥然不同。
使團被安排在靠近港口、一座專門用於接待外賓的、風格簡約卻設施完備的館驛中。負責接待的華胥禮部官員,態度不卑不亢,禮節周到卻帶著一種淡淡的疏離感,與大唐四方館那種帶著優越感的熱情截然不同。
安頓下來後,河邊臣立刻通過接待官員,鄭重表達了希望覲見華胥元首東方墨,並遞交倭國國君親筆國書的請求。他言辭極為謙恭,將姿態放得極低,反複強調此行為“修好”而來,絕無任何惡意。
請求被迅速呈報上去。在等待回複的幾日裡,使團成員被允許在有限範圍內參觀墨城的部分非核心區域。他們看到了整潔的街道,規劃有序的工坊區外部),以及港口內往來穿梭、明顯效率極高的貨運流程。每一處細節,都在加深著他們的震撼與認知——這是一個秩序井然、充滿活力且技術力量深不可測的國家。
終於,在華胥禮部官員的引導下,河邊臣及其主要副手得以進入墨城核心區域的樞密院議事廳,而非傳統意義上的宮殿。這再次凸顯了華胥與他國不同的體製。
議事廳內陳設莊重而實用,沒有過多的奢華裝飾。當東方墨在一眾官員包括青鸞、李恪等)的陪同下步入大廳時,河邊臣立刻帶領使團成員,依照華胥官員事先指導的禮儀,深深躬身行禮,姿態甚至比對大唐皇帝時更為謙卑。
“倭國使臣河邊臣,奉我主之命,特來拜見華胥元首陛下!”河邊臣的聲音帶著刻意控製的激動與敬畏,他雙手高高捧起那卷以倭國最高規格製作的國書,由華胥侍從官接過,轉呈至東方墨麵前。
國書的措辭,可謂極儘委婉與友好。開篇便是對華胥國“開創南海新局,立不世之功業”的盛讚,繼而表達了倭國“僻處海東,心向往之”的仰慕之情。核心內容,則是正式提出希望與華胥國建立正式外交關係,締結‘互不侵犯、永致和睦’之約定,並懇請開展“平等互惠之貿易往來”。字裡行間,充滿了對華胥力量的敬畏與對和平共處的渴望,幾乎找不到任何瑕疵。
河邊臣在東方墨閱覽國書時,再次躬身陳述:“我主常言,南海有華胥,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倭國願與華胥世結盟好,永不互犯,共享太平。若蒙元首陛下恩準,則東海幸甚,萬民幸甚!”
他的姿態,他的言辭,都將倭國擺在了一個極低的位置,全然不見在大唐時那種隱藏在恭順下的試探與算計。因為他們深知,麵對華胥這頭已然露出鋼鐵獠牙的巨龍,任何一絲不敬或小心思,都可能招致無法承受的後果。此番前來,唯一的目的,便是穩住這個強大的鄰居,不惜一切代價。
喜歡千年一吻請大家收藏:()千年一吻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