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生籽被分裝成數十個小陶罐,由各地信使帶著,順著通脈藤的光帶送往九州各地。石敢當親手封裝了寄往西域的那罐,裡麵除了籽實,還塞了片海藤葉和中原藤的花瓣,他在罐口貼了張紙條:“這葉子能抗風沙,花瓣能保水分,照著阿木前輩的圖譜種,準能活!”
信使出發那天,觀藤榭的魚鳥像是知道了什麼,星點魚在塘裡圍成圈,麻雀則在榭頂排成行,一起目送陶罐消失在光帶儘頭。水靈兒笑著說:“它們這是在給雙生籽‘送行’呢,希望籽實能在他鄉好好紮根。”
一個月後,各地傳來消息。西域的戈壁灘上,第一株雙生藤破土而出,綠中帶藍的葉片在風沙中頑強地舒展著,周圍的駱駝似乎很喜歡它,總在藤旁駐足,用鼻子輕輕蹭著藤條,像是在給它擋風。
北境的草原上,雙生藤長得格外快,耐寒的特性讓它在秋霜中依舊翠綠。牧民們發現,牛羊吃了藤葉附近的青草,竟比往常壯實了不少,連皮毛都變得油亮。一個牧童裝了袋草原的特產野果,托信使帶回總壇,附言說:“謝謝你們的籽,這果子甜,給觀藤榭的魚鳥嘗嘗。”
南洋的海島上傳來更令人驚喜的消息,雙生藤不僅適應了鹹濕的海風,還開出了黃藍相間的花,吸引了成群的蝴蝶。島上的漁民說,自從種了雙生藤,近海的魚群都變多了,像是被藤條的脈語引來的。他們寄來一筐色彩斑斕的貝殼,說是給觀藤榭的水塘添點裝飾。
總壇裡,阿木把這些消息一一記錄在《脈語大典》裡,每多一條,就往觀藤榭的土裡埋一顆鵝卵石,很快就在榭邊堆出了一圈小小的石陣。“這叫‘傳訊石’,”他笑著解釋,“每顆石頭都記著一個地方的故事,等石陣擺滿了,咱們就知道雙生籽在四海的奇遇啦。”
入冬後,觀藤榭的雙藤開始落葉,黃的、藍的葉片鋪滿了水塘,星點魚遊在葉下,像是在玩捉迷藏。麻雀則忙著把落葉叼回巢裡,鋪成溫暖的小窩。有天清晨,石敢當發現榭邊的石陣旁多了幾株新苗,是雙生籽落在本地長出的,小小的,卻透著股韌勁。
“你看,它們自己回來了。”水靈兒指著新苗,眼裡閃著光,“雙生籽不管到哪,總會記得根在這裡。”
陳默站在新苗旁,指尖拂過葉片,感受到裡麵流動的脈語——既有中原的沉穩,又有海洋的靈動,還多了些屬於這片土地的溫暖。他抬頭望向光帶,那裡依舊有陶罐在穿梭,帶著雙生籽和各地的故事,去往更遠的地方。
守脈亭的風鈴響了,像是在應和著遠方傳來的脈語。灰棱趴在新苗旁,把下巴擱在前爪上,看著葉片上的露珠折射出七彩的光,尾巴輕輕掃著地麵,揚起的塵土裡,仿佛都帶著雙生籽的氣息。
雙生籽落處,四海生花。這或許就是守護的意義——不是把生靈圈在身邊,而是讓它們帶著彼此的脈語,去往更遠的地方,在不同的土地上紮根、生長,最後連成一片跨越山海的綠,讓每個角落的生機,都能在脈語的牽引下,緊緊相連,生生不息。
喜歡骨戒:剩餘壽命730天請大家收藏:()骨戒:剩餘壽命730天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