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一做出了一個決定性的行動:
對比分析死亡嬰兒組d組)與健康嬰兒組e組)代乳品的精確成分差異!
這需要超越常規毒物檢測的、極其精細的營養化學分析。
他首先進行基礎營養素定量分析:
?蛋白質含量凱氏定氮法):d組與e組無明顯差異。
?脂肪含量索氏提取法):無明顯差異。
?碳水化合物總量差值法):無明顯差異。
?維生素預混劑微生物法比色法):
維生素a、d、b族等含量均在標示範圍內,d組與e組無明顯差異。
似乎一切正常?但林一沒有放棄。
他將目光投向配方中容易被忽視的“配角”——填充劑和穩定劑。
在嬰幼兒配方中,為了調整口感、稠度和保證營養素的均勻分散,
通常會添加少量澱粉、糊精、麥芽糖漿等碳水化合物作為填充載體。
他采用高分辨率的紙色譜法pc)和薄層色譜法tc),
對d組和e組代乳品中的可溶性碳水化合物組分進行精細分離和比對。
操作極其繁瑣,需要無比的耐心和精準度。
林一將樣本溶解、點樣、展開、顯色…在特製的濾紙和矽膠板上,
不同分子量的糖類物質被分離成不同位置的斑點。
起初,斑點圖譜看起來高度相似。
但林一的目光如同最精密的掃描儀,在色譜圖的中低分子量區域,敏銳地捕捉到了一絲極其細微的差異!
在e組健康組)的色譜圖上,該區域主要是一個較大的、
代表麥芽糊精一種常見、易消化、安全的填充劑)的斑點。
而在d組死亡組)的色譜圖上,這個斑點明顯減弱,
取而代之的是兩個極其靠近的、顏色略淡的新斑點!
“差異!”
林一的心臟猛地一跳!
他立刻對這兩個新斑點進行刮取、洗脫、濃縮,並進行化學顯色反應和熔點測定。
結果:
?斑點1:與糊精標準品反應一致,但熔點略低。
?斑點2:與某種特定型號的工業級玉米澱粉水解產物低分子量糊精混合物)標準品反應高度一致!
林一立刻核對濟慈堂提供的配方記錄和原料包裝說明!
記錄顯示:代乳品填充劑應使用高純度、食用級麥芽糊精供應商:瑞士某公司)。
而d組樣品中檢測到的,卻是廉價的、工業級玉米澱粉水解糊精!
“填充劑被替換!”
林一立刻意識到關鍵點!
他迅速對a組原料添加劑包)進行同樣分析——
添加劑包內填充劑為正確的高純度麥芽糊精!問題出在配製環節!
有人在配奶時,偷偷用廉價的工業糊精替換了部分或全部)指定的麥芽糊精!
但這隻是偷工減料嗎?工業糊精雖然廉價、口感差、不易消化,
但通常認為無毒!為何會導致如此致命的後果?
林一腦中飛速運轉,將病理發現胃腸損傷)與成分差異工業糊精)結合思考。
他想起嬰幼兒腸道菌群的特殊性——脆弱、易受乾擾。
工業糊精的雜質?還是…與其他成分的相互作用?
他立刻查閱文獻實驗室有少量專業書籍),並設計了一個關鍵實驗!
林一取來:
1.健康嬰兒組e組)代乳品。
2.死亡嬰兒組d組)代乳品。
3.純正高純度麥芽糊精。
4.被檢出的工業級玉米澱粉水解糊精。
5.配方中的核心礦物質添加劑含鐵、鋅、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