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點,鬨鐘還沒響,林清歌已經睜著眼躺在床上。窗外天色灰蒙蒙的,像一塊沒擰乾的濕布。她沒動,盯著天花板看了兩秒,然後翻身坐起,動作乾脆利落。昨晚關機的電腦還擺在桌上,電源線被她親手拔了,此刻卻安安靜靜躺在桌角,像條休眠的蛇。
她走過去,插上電源,按下開機鍵。
屏幕亮起的瞬間,她手指直接劃開係統界麵,點進“文娛推演”模塊。圖標灰著,寫著“剩餘可用:1次”。她點開詳情,提示跳出來:“消耗1文娛點,可預測作品傳播路徑與受眾反應,準確率受數據源影響。”
她餘額是1.8。
夠用。
她沒猶豫,輸入《螢火蟲之舞》的id,選擇“傳播趨勢+核心受眾畫像”選項,確認執行。係統加載條緩緩推進,背景浮現出動態星圖,光點流動,像是某種看不見的潮汐在運轉。
三秒後,結果彈出。
預測關鍵詞三個:“夜間活躍群體”“情感創傷共鳴者”“反主流審美圈層”。附加說明:24小時內播放量預計突破百萬,觸發平台算法推薦機製概率為87.3。
林清歌盯著那串數字,沒點頭也沒皺眉。她打開瀏覽器,輸入深藍通道的暗網地址,登錄陸深給她的私人接口。頁麵黑底綠字,沒有ui裝飾,隻有一行指令輸入框。
她敲下語音指令轉譯的文字:“星海未眠”。
隱藏麵板彈了出來,實時數據流開始滾動。
《螢火蟲之舞》——當前播放:976,421
峰值出現在上午十一點二十三分,單小時新增播放38萬。
轉發最多的評論是:“第43秒那個停頓,我以為是我耳機壞了,後來發現是心被揪了一下。”
她往下拉,看到一條高讚回複:“這歌不像做的,像從誰夢裡偷出來的。”
林清歌右手輕輕碰了下耳釘,沒轉它,隻是用指尖壓了壓。係統右下角自動跳出提示:“推演結果與實際數據偏差率10.3,建議標記為‘可信預判’模式。”
她點確認,在係統日誌裡敲下一行字:“推演→可用。”
這是她第一次覺得,這個係統不隻是個工具,而像個能對話的腦子。
她關掉數據麵板,重新打開郵箱。備用賬號裡躺著一封未讀郵件,發件人是“zhou.y”,標題空白。點開後,正文隻有一行字:
“《螢火蟲之舞》,第43秒的呼吸停頓,是活人寫的。”
沒有落款,沒有聯係方式,甚至連個標點都沒有。
林清歌把歌拖到第43秒,重新聽了一遍。那是副歌前半拍的留白,原本她以為是錄音時的氣息斷層,還猶豫過要不要剪掉。但現在聽來,那短短半秒的靜默,確實像一次真實的喘息——像是唱到最深處時,突然被回憶嗆住。
她沒回郵件,也沒查發件人信息。反而打開了係統商城,目光掃過剩餘0.8文娛點能兌換的項目。【基礎版權監測】要2.5,【旋律結構分析】初級版剛好0.8。
她點了兌換。
技能激活提示剛跳出來,手機震動了一下。不是來電,也不是消息,而是係統內通知:【旋律結構分析】已綁定音頻庫,下次上傳作品將自動解析和弦走向、節奏型、情緒曲線。
她合上電腦,起身走到琴箱前,打開夾層,抽出那兩張便簽紙。一張寫著“《夏日祭》已刪”,另一張是“《螢火蟲之舞》已發”。她把它們並排放在桌上,看了幾秒,然後撕成小片,扔進了垃圾桶。
垃圾桶很滿,紙片落在一堆廢稿和外賣單上。
她重新坐下,打開新文檔,準備寫下一首歌。手指懸在鍵盤上,卻沒立刻打字。她調出《螢火蟲之舞》的頻譜圖,讓係統用新技能做一次反向拆解。
屏幕上的波形被自動標注出七個情緒高點,其中三個集中在副歌段落。係統提示:“檢測到非標準押韻結構,推測作者有意打破流暢感以製造‘破碎美感’。”
林清歌輕笑了一聲。
她確實沒按常規章法寫詞,但也沒想到會被係統總結成“破碎美感”。這詞挺準,又不太準。準確的是形式,不準的是動機——她不是為了美而破碎,是為了讓那些碎過的人聽得懂。
她把頻譜圖縮小,切換到傳播數據頁。深藍通道剛更新了最新統計:播放量破百萬,評論數衝上四萬,平台首頁推薦位出現三次。
而這一切,都在她啟動推演時就被算中了。
她忽然意識到,自己正站在一個微妙的岔路口。從前她寫歌,是為了把心裡壓著的東西放出來;現在她寫歌,可能還要考慮它會被誰聽見、怎麼被聽見、甚至能不能被係統提前算出來。
但她不討厭這種掌控感。
甚至有點上癮。
她點開係統商城,翻看更高級的推演功能。【跨平台傳播模擬】要5點,【受眾心理預判】要6點,都貴得離譜。她退出頁麵,打開錄音軟件,新建項目,輸入標題:“第二首”。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還沒開始寫,她先設定了一個目標:下次推演,我要讓它預測錯一次。
不是不信係統,而是想試試,當創作跑在預測前麵時,會發生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