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屏幕恢複後,林清歌沒有再看一眼係統提示。她把《噪音小孩》存進加密分區,順手將備用機的硬盤拆下,塞進抽屜角落的鐵盒裡。動作利落,像在封存一枚未引爆的炸彈。
她站起身,拉開書桌最下麵的抽屜。u盤靜靜躺在樂理書底下,旁邊多了張手寫清單:手術費總額、已籌金額、剩餘缺口——三行數字寫得極輕,像是怕紙張承受不住重量。
她盯著那串數字看了兩秒,轉身打開衣櫃,從一堆衛衣裡翻出一個舊帆布包。拉鏈有點卡,她用力一拽,發出刺啦聲。包底壓著幾張名片,邊角卷起,是之前活動主辦方塞給她的品牌聯絡卡。
她抽出其中三張,掃了眼聯係方式,打開手機備忘錄,新建一條標題:“可談代言”。
剛打完字,手機震動。一條推送跳出來:【星海原創大賽】報名通道今日開啟,匿名投稿,獎金三十萬,評審團由五位業內元老組成,拒絕數據刷榜,隻聽作品本身。
她點進鏈接,快速瀏覽規則。視線停在“禁止使用ai輔助編曲”那一行,指尖頓了頓。
上個月係統推薦的智能和聲模塊,她已經徹底禁用了。現在用的節拍器是機械的,混音靠手調,連和弦走向都是紙筆畫出來的。這規則,反而成了她的入場券。
她合上手機,走到書桌前,翻開筆記本。左邊一頁是《噪音小孩》的旋律草圖,右邊空白。她拿起筆,在右邊寫下三個字:參賽版。
接下來兩小時,她把原始錄音導出,隻留下清唱軌道。刪掉所有後期處理,連混響都去掉。乾巴巴的人聲在耳機裡回響,像赤腳踩在水泥地上。
她打開新工程,用節拍器重新對齊節奏。每小節哢噠兩聲,她跟著敲鍵盤。主歌部分保留原結構,副歌拆開重排,把原本炸裂的情緒壓成一句低吟。她不要煽情,她要的是——一個孩子在醫院走廊跑調唱歌時,那種不管不顧的真實。
改到第三遍,她按下播放。整首歌安靜得有點冷,但脈搏感還在。她點點頭,導出音頻,命名為“參賽一號”。
然後她打開郵箱,注冊了一個新賬號,用戶名是一串隨機字母。上傳文件,填寫報名表,提交。
整個過程沒連主電腦,用的是那台從不聯網的舊筆記本。提交成功後,她立刻格式化了本地緩存。
做完這些,她起身走到窗邊。窗簾沒拉,外麵天色灰蒙蒙的。她看了眼時間,上午十一點二十三分。該聯係品牌方了。
她坐回桌前,翻出那三張名片,逐一撥通電話。
第一家是國貨耳機品牌,接電話的市場總監語氣熱情:“林小姐,我們一直關注您!隻要您願意同步文娛點數據,證明粉絲基數,合作細節好談。”
她直接問:“如果我不接係統數據接口,還能合作嗎?”
對方沉默兩秒:“那……我們怎麼知道您的影響力是真實的?”
“你們可以聽這首歌。”她把《主權》的純音頻發過去,無id3信息,無波形圖,隻有聲音,“不帶數據包裝,隻聽內容。”
對方聽完,語氣猶豫:“調性是不錯,但我們內部需要量化指標……要不您先掛個聯名款試試水?”
她掛了電話。
第二家是獨立香氛品牌,態度乾脆:“我們不看數據,看審美契合度。”對方聽完樣帶,當場表示願意推進合同流程,唯一要求是——不能綁定任何平台獨家權限。
她鬆了口氣,約了下午發正式提案。
第三家是運動服飾品牌,開口就要她簽署“全平台數據共享協議”,她連樣帶都沒發,直接拉黑。
掛掉最後一個電話,她打開社交平台。首頁冷冷清清,她的動態幾乎沉底。昨天發的《主權》片段,點讚不到兩百,評論區隻有幾個鐵粉問“為什麼聽不到完整版”。
她點進陳薇薇的主頁。對方剛更新一條視頻,標題是《今天也努力做真實的自己》,播放量已經破百萬。評論區熱評第一:“你比林清歌真誠多了,她現在隻會發些聽不懂的音樂。”
她沒動怒,反而點開評論區,找到自己三個月前留過的一條互動痕跡——那是陳薇薇第一次嘗試素顏出鏡,她回了句“光線可以再暖一點”。
她點進那條評論,長按,複製鏈接。
然後新建一條短視頻,隻放《主權》的鋼琴動機,十五秒,黑白畫麵,字幕寫著:“這首歌,不為流量,為活著。”設置為“僅粉絲可見”。
最後,她把這條視頻,悄悄回複在那條舊評論下,頂到自己可見的第一位。
預計不會有爆,但她賭有人會順著舊互動翻出來。隻要有人聽,就有火的可能。
做完這些,她打開離線文檔,新建一頁,標題:聲音明信片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