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畫麵卡住的瞬間,林清歌的手已經按在了電源鍵上。屏幕熄滅,房間裡隻剩下鐵盒邊緣的一道冷光,映在她指尖。
她沒再看那凝固的笑容。手指滑過鍵盤,重新開機,動作比剛才更快。登錄係統時輸入了備用賬號,密碼是母親病曆末尾的數字串——這是她留的後門之一,過去從沒失效過。
主界麵加載完成,圖標排列如常。她點開“頻率分析”模塊,頁麵跳轉,隻留下一行灰字:“功能暫未開放”。她試了“情感溯源”,結果一樣。連最基礎的“節奏匹配度檢測”都顯示“服務不可用”。
她切換到命令行界麵,手動輸入調用指令。回車後,屏幕閃了一下,彈出對話框:“根據《藍星創作生態健康條例》第4.7條,相關功能已對您的賬戶實施保護性限製。”
保護性限製。
她冷笑,把“保護”兩個字在心裡默念了一遍。這不是屏蔽,是精準摘除。像有人拿著手術刀,把她最常用的工具一個個從係統裡剝離。
她退出登錄,換回主賬號,再次嘗試。三次失敗後,她拔掉了網線。
離線模式下打開本地安裝的舊版分析工具。程序啟動緩慢,加載到78時突然卡住。她強製終止進程,查看文件屬性,發現核心模塊的創建時間被修改為“1小時前”,備注寫著“係統服務自動優化”。
優化?她打開資源管理器,翻到隱藏目錄,原本存放緩存數據的文件夾空了,連回收站都沒有記錄。操作日誌也被清空,仿佛她什麼都沒做過。
這不像係統故障,更像一場提前布置好的圍剿。
她靠回椅背,盯著天花板。剛才廣告裡的那個指鏡頭動作,和陳薇薇的標誌性手勢太像了。但那人不是陳薇薇,背景也不是任何已知的拍攝現場。如果係統能操控公共廣告流,那它的觸角比她想象的更深。
而眼下,它切斷了她的分析能力,卻沒封鎖寫作和發布權限。說明它不阻止她創作,隻阻止她“看懂”自己寫的東西。
她忽然意識到——係統不怕她寫什麼,怕的是她用工具解構自己的作品,發現那些藏在節奏裡的密碼。
她起身走到書架前,取出那支舊錄音筆。按下播放鍵,江離的聲音低沉地響起:“……如果有一天,你發現有人和你走著同樣的節奏,聽著同樣的旋律,甚至痛著同樣的痛——彆信她是你對手。她是你被複製的影子,是係統用來校準你的尺子。”
她暫停,把這段話在腦子裡過了一遍。程雪的行為周期、係統校準周期、母親錄音裡的斷點……這些都不是孤立的信息,而是同一套機製的不同切麵。
可現在,她連做個頻譜圖都做不到。
她把錄音筆放回鐵盒,拿出紙和筆。沒有可視化工具,那就用手畫。她在紙上畫出一條橫軸,標上時間刻度,從《星海幻想曲》發布開始,到《星海殘譜》上線,再到剛才廣告異象出現的時刻。
每一個關鍵節點下方,對應標注程雪的公開行為:撕扯指甲、提及天賦、捐贈八音盒……
然後是係統側的反應:數據同步、權限調整、功能封鎖……
三條線並列展開,她發現它們的波動節奏驚人一致。每72小時一次高峰,誤差不超過十分鐘。
她用紅筆圈住最近一次高峰點——就在二十分鐘前。係統剛剛完成一輪校準,緊接著就對她實施了功能限製。
這不是巧合。這是同步後的清算。
她突然想到什麼,翻開筆記本,找到之前記下的“心跳密令”節拍:咚、咚咚、咚。三拍一組,循環往複。她把它按時間軸排列,發現每組節拍的起點,恰好落在係統校準周期的前0.3秒。
0.3秒。
她瞳孔一縮。這個數字又出現了。程雪八音盒音頻裡的相位偏移,也是0.3秒。母親錄音中的斷點,同樣是0.3秒。
差0.3秒,啟動音失效;差0.3秒,腦波不同步;差0.3秒,係統無法完全激活。
而她的節拍,每次都提前0.3秒。
她不是在跟隨係統,她是在打斷它。
她迅速翻出父親遺留的《九歌·序章》母帶文件,雖然無法播放完整頻段,但她記得那段隱藏頻率的數學表達式。她把節拍轉換成波形函數,手動畫出圖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