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端黑屏的瞬間,房間裡隻剩下冰箱壓縮機低沉的嗡鳴。林清歌沒動,掌心還壓著那塊發燙的硬盤。三秒後,她鬆開手,指尖在桌麵上敲了一下,像在測試某個節奏是否還成立。
她起身,把離線沙盒機塞進衣櫃最底層,順手將陳薇薇送的手賬本從書架抽出來,翻到空白頁夾好硬盤。粉色小熊封麵朝上,看起來像個被遺忘的初中女生日記。
手機震動起來。
橙光音樂推送了公告:“因係統升級,所有推廣資源臨時凍結,恢複時間另行通知。”
她點開自己的主頁,《反向呼吸·測試版0.1》已不在榜單。粉絲群炸了鍋。
“是不是被平台雪藏了?”
“上次直播說要放大招,結果直接下架?”
“樓上的彆帶節奏,清歌姐肯定有苦衷。”
林清歌一條條翻著,手指劃過屏幕的速度越來越穩。她打開後台數據麵板,過去三十分鐘內,她的推薦權重掉了72。不是技術故障,是人為斷流。
她調出過去三個月的互動記錄,篩選出兩千多個高頻互動賬號,建了個新群,命名:呼吸練習室。
群公告隻有一句:“信號斷了,我們自己發電。”
半小時後,陳薇薇發來消息:“江離教授被叫去開會了,全程保密。”
林清歌回了個“嗯”,順手把江離去年用咖啡漬占卜她創作狀態的照片翻出來。那張圖裡,杯底殘留的褐色痕跡像一道裂開的閃電。她用修圖軟件描了邊,加上濾鏡,做成一張“預言卡”,配文發了出去:“老師說今天會有‘斷線重連’,我在等信號。”
配圖發出十分鐘,點讚破萬。
評論區開始刷“等信號”“已接電”“充電中”。
她沒停,直接發起直播。標題很直白:《聊聊歌是怎麼‘活’下來的》。
鏡頭亮起時,她坐在書桌前,右耳音符耳釘閃了一下。有人注意到她今天換了耳釘位置,從左耳換到了右耳——但沒人問。
“很多人問我,《反向呼吸》是不是衝著誰來的。”她語氣平靜,“不是。它隻是記錄了一個事實:有些聲音,不是為了被聽見,而是為了讓沉默變得困難。”
彈幕刷過一片“破防了”。
她繼續說:“你們覺得平台在壓製我?可能吧。但我想說的是,一首歌能不能活,從來不是由推薦位決定的。”
她點了播放鍵,一段未發布的旋律流淌出來。節奏錯落,帶著輕微的雜音,像是電流穿過老式收音機。o,設備很爛,環境噪音一堆。但它真實。而真實的東西,算法清不掉。”
右耳耳釘被她撥動了七次,但她的聲音始終平穩。
“你們聽到的每個音符,都是我在對抗某種‘標準’。不是為了叛逆,是為了證明——創作不該被預設終點。”
直播結束前,她留下一句:“如果哪天我的歌消失了,不是我不唱了,是有人怕你們聽見。”
下播五分鐘後,平台客服係統自動給她發來私信:“請近期保持低調,避免引發輿論風險,否則將暫停所有資源對接。”
她截圖,存檔,標記為“證據01”。
淩晨兩點,她坐在桌前,打開文檔,新建文件夾:創作者能量反哺模型建議書。
她調出近半年平台流量分配數據,對比《創世紀協議》裡的“情緒峰值采集”邏輯,列出三組異常值:
高互動低推薦作品集中出現在非簽約作者群體;
情緒激烈類歌曲的完播率比輕快類高43,但推廣投入反而更低;
用戶自發剪輯的二創視頻播放量是原曲推薦位的2.6倍,但平台未建立反向激勵機製。
她寫下第一段:“當前算法的核心問題,是把創作者當作內容電池,隻放電不充電。真正的生態,應該是能量循環。”
她繼續寫:“當一首歌引發共鳴,不隻是數據增長,更是用戶情緒的共振。這種共振,本該反哺算法,讓它變得更懂人,而不是更會收割。”
文檔寫到第三頁,她插入一張圖:一個由心跳曲線驅動的齒輪係統,輸入端是創作者,輸出端是聽眾,中間是平台——但齒輪上刻著“呼吸”二字。
她命名這份文件為《反向呼吸2.0:創作者共治提案》,加密後,通過陸深留下的通道,發送至平台董事會郵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