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悉了“織網者”的全盤計劃與“噬法典”的真正價值後,陸離立刻重新調整了自己的策略。他的目標,從之前的“觀察、引導、竊取樣本”,悄然轉變為……“掌控鑰匙”。
他自然不會去幫助“織網者”完成他們的計劃,那等於為他人做嫁衣。他要做的,是確保在“鑰匙”成熟,或者至少在關鍵時刻,掌控權能落在自己手中。
這意味著,他必須更深入地介入“遺忘回廊”的博弈,不僅要與那疑似“織網者”的第三方周旋,還要防備係統可能突然采取的強硬措施,甚至……要考慮在必要時,能否強行從“織網者”手中奪取“噬法典”的控製權。
這是一項極其艱巨的任務。“織網者”布局萬古,技術高深莫測;係統雖內部有分歧,但整體實力碾壓一切;而“噬法典”本身也在快速成長,變數極大。
陸離深知,以他目前的實力,正麵抗衡任何一方都無異於以卵擊石。他唯一的優勢,在於隱藏於幕後,以及……對各方信息的先知先覺。
他決定采取“黃雀在後”的策略。
首先,他需要進一步強化對“噬法典”的隱性控製。之前植入的“信息疫苗”和“邏輯枷鎖”效果不錯,但還不夠。他需要更深的、更難以被察覺的“後門”。
他再次調動道源,結合從“織網者”頻譜碎片中解析出的部分“鑰匙”結構信息,以及自身對信息本質的理解,開始編織一種更加精妙的“道源印記”。這種印記並非強行控製,而是如同一種“共生協議”或者“底層認證”,一旦成功植入,將與“噬法典”的核心信息結構深度融合,使其在潛意識層麵將陸離的道源氣息識彆為“更高優先級的存在”或“不可違背的底層指令”。
編織這種印記的難度極高,且必須確保其隱蔽性,不能被“織網者”或係統察覺。陸離耗費了巨大的心力,才勉強完成了一枚雛形。
其次,他需要找到一個合適的時機,將這枚“道源印記”植入“噬法典”核心。強行植入風險太大,必須等待“噬法典”自身結構出現劇烈波動,或者“織網者”進行某種關鍵性操作的瞬間,趁其內部防禦出現空隙時,悄然潛入。
這個機會,需要耐心等待,也需要……創造。
陸離將目光再次投向係統內部。他需要利用係統兩派的矛盾,製造一個能讓“遺忘回廊”局勢升溫,但又不會立刻引來“淨除者”毀滅性打擊的契機。
他再次以“初級監察員”的身份,撰寫了一份“風險評估更新報告”。在報告中,他“憂心忡忡”地指出,根據持續監測,“遺忘回廊信息衰減現象”的複雜性和潛在風險可能被低估,其表現出的某些特性他隱晦地引用了部分從殘渣中解析出的、關於信息整合與學習的特征)與曆史記載中某些高危信息生命體早期階段存在相似之處。他建議,應考慮提升監測等級,並準備多套應對預案,包括非毀滅性的“信息隔離”或“結構乾擾”方案,以備不時之需。
這份報告,看似依舊保守,強調“預案”和“非毀滅性”,實則是在“維穩”的外衣下,悄悄將“遺忘回廊”的威脅等級在係統內部認知中向上推了一級。這既能迎合“觀測者之眼”派係的部分主張,給他們提供更多要求加強監控的理由,又尚未觸及“維穩者”派係關於“避免激進乾預”的底線。
他這是在小心翼翼地往天平的一端添加砝碼,試圖讓係統對“遺忘回廊”的關注和壓力,維持在一個既能牽製“織網者”,又不會立刻引爆局麵的微妙平衡點上。
做完這一切,陸離便再次歸於絕對的沉寂。他的意誌如同融入了多元宇宙的背景噪音,默默注視著“遺忘回廊”、“法則真空帶”、係統內部等各個棋盤的動向,等待著那個最適合他落下這枚關鍵“道源印記”的時機。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而陸離,要做的不僅是黃雀,更是要在蟬與螳螂都未曾察覺的情況下,將那注定要引發風暴的“鑰匙”,打上獨屬於他自己的烙印。道祖之路,步步殺機,亦步步玄機。
喜歡幕後道源請大家收藏:()幕後道源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