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後經常給買一些京城的特產好吃的回來。
對此,周秀蘭覺得沒有問題。
畢竟她雖然是窮苦出身,但以前也沒怎麼苦著家裡人的嘴。
後來有錢了,更是會時不時出去瀟灑一下的,在京城吃點好吃的,自然不會覺得有什麼問題。
唯一有問題的地方在於——
“下次你想吃什麼,我開車過去買,你這上學這麼辛苦,還是彆跑了。”
周秀蘭覺得,還是自己買比較合適。
反正她每天也得出去,還是開車的,總比孩子騎著自行車跑要合適吧!
母子倆互相心疼,最終還是確定,林宇和周秀蘭輪流買吃的。
按照正常情況來說,這個年代建造一處一萬平方左右的廠房,大概需要半年以上的時間。
他們在工業園區買下的這處地皮,麵積是超過一萬平方米的。
但他們沒打算一口氣直接把這一萬平方米全都蓋成一個廠房,也沒打算一次全都蓋了。
最開始隻需要先建造一個標準足夠的廠房,用來注冊公司和進行生產就足夠了。
林宇對廠房的要求很高,所以這個正常來說需要三個月到半年時間的建造周期。
但他們加錢了。
不光加錢,還多請了人。
所以第一個廠房的建造時間,就被縮短到了一個半月。
周秀蘭天天跑工地,等到一個月多一點的時候,就回來跟他說,這邊第一個廠房主體馬上就要完工了,接下來是裡麵的一些“裝修”之類的工作,還有十天就能結束的時候,林宇驚呆了。
這個年代的建造速度,有這麼快嗎?
他也是這個時候才知道,原來老爸老媽出錢出力的,給施工隊加了人,也加了錢,所以建造的效率提高了不少。
“那如果這樣的話,等到第一個廠房完工之後,我就去辦執照。”
林宇立刻表示自己明白了。
周秀蘭本來也是這個意思。
這個廠子雖然說基本上都是林建國和周秀蘭在出錢出力,但最終廠子一直都說了,是給林宇的。
所以廠子的注冊人,自然也隻能是他。
林宇帶著土地證和各種資料去房管局找了安聞聲給廠房那邊的地址上了“戶口”之後,就拿著這些證明,去給廠子辦理了經營執照。
所有東西都辦好之後,他又拿著執照和土地證,還有找學校開好的校企合作證明材料一起,去找了銀行。
找銀行做什麼?
當然是貸款了!
家裡的確是有錢沒錯,但能貸款的時候,還是要貸款的。
這是個皆大歡喜的操作。
銀行那邊完成了放貸的任務量和未來一段時間的利息,林宇這邊得到了直接可以用來發展的錢,以及一些政策方麵的傾斜。
喜歡八零年代:我想做個富二代請大家收藏:()八零年代:我想做個富二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