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中初步穩定,如同給搖晃的舟船壓上了最重的艙石,但王審知深知,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真正的根基,不僅在刀槍,更在於那萬千黎民百姓的向背。鄭玨可以煽動士林清議,可以勾結豪強劣紳,但如果失去了最底層民眾的支持,他的所有謀劃都將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而王審知最大的優勢,恰恰在於他數年如一日推行的“利民之政”,在那些曾經食不果腹、流離失所的窮苦人心中,播下了種子。
次日清晨,天剛蒙蒙亮,王審知做了一件讓所有隨從都意想不到的事——他沒有穿官服,隻著一身簡便的深色布衣,帶著張渠和少數同樣換上便裝的親衛,悄然離開了節度使府,直奔城外最大的流民安置點。
這片安置點位於泉州城西南,依著一條小河而建,是王審知當初力排眾議推行“以工代賑”的成果之一。原本雜草叢生的河灘,如今已整齊地排列著成片的簡易木屋和茅草棚,周圍是開墾出的菜地和正在修繕的水渠。雖然依舊簡陋,但比起當初風餐露宿、朝不保夕的日子,已是天壤之彆。
王審知的到來,沒有預先通知,沒有儀仗開路,就像是一個普通的巡視官吏。然而,他剛出現在安置點的邊緣,就被幾個早起在河邊汲水的婦人認了出來。
“是……是王司馬!王父母來了!”一個婦人失聲叫了出來,手中的木桶“哐當”掉在地上,她也顧不上撿,激動地朝著聚居區跑去,一邊跑一邊喊:“王父母來了!王父母來看我們了!”
這一聲呼喊,如同在平靜的湖麵投下巨石。刹那間,整個流民營都沸騰了。原本在屋前生火做飯的、在田裡鋤草的、在工棚裡準備工具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紛紛放下手中的活計,從四麵八方湧了過來。他們臉上帶著難以置信的驚喜、由衷的感激,甚至有些局促不安,將王審知一行人團團圍在中間。
“王父母!您可來了!”
“大人,多虧了您,我們才有這安身之所啊!”
“娃兒,快給王父母磕頭!”
人群熙熙攘攘,聲音嘈雜,卻充滿了真摯的熱情。許多老人眼中含著淚花,孩子們好奇地從大人腿邊探出頭,打量著這位傳說中的“王父母”。張渠和親衛們緊張地護在王審知周圍,生怕有意外,但王審知卻示意他們不必過於緊張。他看著眼前這些麵色紅潤了不少、眼中重新有了光彩的百姓,心中湧起一股暖流和難以言喻的成就感。這就是他為之奮鬥的意義所在。
“鄉親們!快快請起!不必多禮!”王審知提高聲音,雙手虛扶,“我今日過來,就是看看大家過得怎麼樣,還有什麼難處?”
一位須發皆白的老者,似乎是這裡的宿老,顫巍巍地走上前,激動地說:“王父母!托您的福,我們有房子住,有地種,有活乾,能吃上飽飯了!這日子,以前做夢都不敢想啊!還有什麼難處?沒有!隻有感激不儘!”
“是啊,大人!”一個中年漢子擠過來,拍著胸脯說,“以前當流民,像野狗一樣被人驅趕。是您收留了我們,給了我們活路!我這條命,以後就是大人您的!誰要是敢對大人不利,我第一個不答應!”
“對!不答應!”人群爆發出雷鳴般的響應聲,群情激昂。
這時,一個之前被王審知親自用消毒縫合術救活的老工匠趙革,也聞訊擠了過來,他手裡還拿著一個木工刨子,激動得語無倫次:“大人……小老兒……這條命是您撿回來的……我們這些人,都知道,是您頂著重壓力,給我們飯吃,給我們屋住……外麵那些官老爺說什麼,我們不管!我們隻認您王父母!”
民心如火,熾熱而真誠。王審知看著這一張張質樸而激動的麵孔,聽著他們發自肺腑的話語,心中感慨萬千。他知道,自己這些年的心血沒有白費。在鄭玨那些士大夫眼裡,這些流民或許卑賤如草芥,但在他王審知看來,他們才是這片土地最寶貴的財富,是抵禦一切風浪最堅實的堤壩。
“鄉親們!”王審知朗聲道,聲音傳遍四周,“你們能安居樂業,靠的是自己的雙手勤勞!我王審知,不過是給大家指了條路,提供了些便利。這福建,是咱們所有人的福建!隻要我王審知在一天,就絕不會讓任何人,再奪走大家這來之不易的安穩日子!”
他頓了頓,目光掃過眾人,語氣變得更加深沉:“不過,眼下確實有人,見不得咱們過上好日子。他們說我推行的是‘奇技淫巧’,是‘敗壞禮法’。他們想回到過去,想讓你們繼續流離失所,想讓這福建重新變得死氣沉沉!”
人群頓時安靜下來,所有人都屏息凝神地聽著,臉上露出了憤怒和擔憂的神色。
“你們說,我們能答應嗎?!”王審知大聲問道。
“不答應!絕不答應!”怒吼聲震天動地。
“好!”王審知重重地點點頭,“有大家這句話,我就放心了!請大家相信我,也相信你們自己!隻要我們軍民一心,上下同欲,就沒有過不去的坎!那些流言蜚語,動搖不了我們;那些陰謀詭計,也注定會失敗!”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他並沒有直接點名鄭玨,但所有人都明白他指的是誰。在這流民營中,王審知的話比任何官方榜文和說書人的故事都更有力量。因為他是這些百姓切身利益的創造者和守護者。
王審知又在安置點巡視了一圈,查看了新建的屋舍、水渠,詢問了糧食儲備和衛生情況,對一些細節提出了改進意見。他的平易近人和務實作風,進一步贏得了流民們的愛戴。
然而,就在王審知準備離開的時候,一個意想不到的插曲發生了。以趙革和老宿老為首的幾個流民代表,突然齊刷刷地跪倒在地,雙手捧起一件東西——那是一把用粗糙的麻布精心製成的、碩大的“萬民傘”的傘蓋雛形,上麵用木炭歪歪扭扭地寫滿了名字,還有許多紅手印。
“王父母!”老宿老聲音哽咽,“我們這些人,沒什麼能報答您的大恩大德……大家夥兒商量著,想給您獻上一把‘萬民傘’!這上麵的每一個名字,每一個手印,都是我們心甘情願按下的!我們願世世代代,銘記您的恩情!願您長命百歲,永鎮福建!”
看著那布滿名字和手印的粗糙傘蓋,王審知的眼眶濕潤了。他深知“萬民傘”在民間的意義,這是百姓對官員最高的褒獎和認可。他連忙上前,親手將幾位老人扶起,動情地說:“老人家,諸位鄉親,這份心意,我王審知領了!但這傘,我現在不能收。”
在眾人疑惑的目光中,他解釋道:“如今福建局麵未穩,宵小環伺,此時獻傘,恐為有心人利用,反誣我收買人心,圖謀不軌。這傘,請鄉親們先替我保管好。待到他日,海晏河清,福建真正成為天下樂土之時,我再與諸位,一同將它高高擎起!”
這番話,既顧全了大局,又飽含了對未來的期許,讓流民們更加感動和信服。
“我們都聽王父母的!”
“對!等大人平定了一切,我們再風風光光地獻傘!”
王審知離開流民營時,身後是無數雙充滿信任和擁戴的目光。張渠跟在身旁,低聲道:“大人,民心如此,何愁大事不成?”
王審知微微一笑,但笑容中帶著一絲凝重:“民心可用,但亦需善加引導和保護。鄭玨等人,絕不會坐視我們贏得民心,他們的反撲,恐怕會更加不擇手段。傳令下去,對流民安置點也要加強暗中保護,防止有人前來煽動或破壞。”
“是!”張渠凜然應命。
就在王審知感受著來自底層民眾的溫暖力量時,在鄭玨的書房裡,一場針對這股力量的陰謀,正在悄然策劃。鄭玨的門生,將王審知視察流民營、流民欲獻“萬民傘”的消息帶了回來。
鄭玨聽完,臉色陰沉得能滴出水來,他狠狠地將手中的茶杯頓在桌上:“收買人心!蠱惑愚民!此子手段,何其刁毒!這些無知黔首,隻知眼前小利,哪懂什麼綱常大道!”
他對麵前的心腹咬牙道:“不能讓他繼續蠱惑下去!必須想辦法,破了他在這些賤民心中的‘神像’!”一場針對民心的爭奪與破壞,即將在看似穩固的流民營中,掀起新的波瀾。而王審知剛剛建立的忠誠壁壘,將迎來第一次嚴峻的考驗。
喜歡開局穿越,我在晚唐搞基建請大家收藏:()開局穿越,我在晚唐搞基建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