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的時間,如同白駒過隙。
那些懷揣夢想、慕名而來的文人、士子、工匠們,在熊大和嶽飛的帶領下,走遍了蒼梧郡的工地、工坊、市集和新規劃的居民區。
他們親眼見證了這座新城如何在秦王葉淩雲的意誌下,如同破土的春筍般,日新月異地拔節生長。
震撼、讚歎、憧憬……種種情緒交織在他們心中。
然而,參觀結束,並非意味著旅程的終點,而是一道篩選的門檻。
秦王葉淩雲,這位以“不拘一格降人才”震動天下的詩仙,給這些初來者留下了一份特殊的“作業”。
工匠們被要求展示自己最拿手的技藝,說明能為蒼梧郡的建設貢獻何種力量。
士子們則被要求撰寫一篇策論,題目直指核心《論如何在蒼梧郡為官》。
工匠們的考核率先進行。
地點就在匠人營新擴建的工棚區。
這裡如今規模更大,爐火更旺,叮當之聲不絕於耳。
匠人營的管事王鐵錘、李稻香等人早已等候在此,他們如今身份不同,是蒼梧郡工業發展的中堅力量,眼神中帶著審視與期待。
十幾名工匠,雖然人數不多,卻代表著各行各業的手藝人。
他們大多衣衫簡樸,甚至帶著長途跋涉的風塵,但眼神卻異常明亮。
在這個“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時代,他們飽嘗艱辛,空有一身本領卻難以糊口。
秦王殿下的重視,給了他們前所未有的尊嚴和希望。
第一個上場考核的是鐵匠張師父,他赤膊上陣,掄起沉重的鐵錘,在通紅的鐵塊上敲打。
火星四濺,鐵塊在他手中如同麵團般延展變形,最終鍛打成一柄寒光閃閃、刃口鋒利的柴刀!動作嫻熟,力道精準,引得王鐵錘連連點頭。
接著上場的是木匠李師父,他取來幾塊尋常木料,斧鑿刨鋸輪番上陣。
隻見木屑紛飛,榫卯結構在他手中如同變戲法般精確契合。
不過一炷香功夫,一張結構精巧、結實耐用的小方凳便出現在眾人眼前,引得李稻香嘖嘖稱奇。
泥瓦匠陳師父,根據在蒼梧郡的幾日參觀,居然現場就調製水泥砂漿,手法很是老練。
他砌起一堵小牆,磚縫均勻,牆麵平整如鏡,垂直度分毫不差。其手藝之精湛,讓負責工坊建設的老師傅都自歎不如。
……
還有擅長製作精巧機關鎖具的、精通皮革鞣製的、能編織特殊藤甲的……每個人都拿出了看家本領,現場如同一個小型的技藝博覽會。
葉淩雲全程觀看,不時與王鐵錘、李稻香低聲交流。
他眼中流露出的是欣賞和尊重。
這些工匠,或許不善言辭,但他們的雙手,卻蘊含著改變世界的力量!
考核結束,葉淩雲當場拍板,根據各人特長,將他們分配到水泥廠、冶煉坊、木工坊、紡織工坊等急需技術骨乾的崗位。
工匠們喜出望外,激動得連連叩謝。
他們知道,自己的手藝,在這裡真正有了用武之地!
與工匠考核的熱火朝天不同,士子們的考場設在郡衙臨時辟出的靜室中,氣氛肅穆而緊張。
近百名士子伏案疾書,眉頭緊鎖,空氣中彌漫著墨香和凝重的思考氣息。
題目《論如何在蒼梧郡為官》,看似尋常,實則深意重重。
它考驗的不僅是文采,更是對秦王新政的理解,對“為官”本質的認知。
這些飽讀詩書的士子們,心中大多懷著“學而優則仕”、“光宗耀祖”、“高人一等”的傳統觀念。
看到秦王對工匠們如此禮遇,甚至優先考核錄用,不少人心中頗感不平,甚至有些輕視。
他們覺得,自己十年寒窗苦讀,豈是那些操持“賤業”的工匠可比?
這策論,正是他們展現才華、博取秦王青睞、踏上仕途青雲路的關鍵一步!
答卷之上:
有人引經據典,大談“為政以德”、“禮樂教化”,強調官員的威儀與表率作用。
有人詳述“馭民之術”,如何平衡各方勢力,如何“恩威並施”,確保政令暢通。
有人高談闊論“經世濟民”之策,卻多是泛泛而談,缺乏具體可行的措施。
也有人敏銳地捕捉到蒼梧郡的新氣象,提出要關注民生、發展工商,但字裡行間,仍難掩“牧民者”高高在上的姿態。
葉淩雲在審核完工匠後,便與寧宸軒一同來到了士子考場。
近百份答卷堆疊在案頭。
寧宸軒作為新任郡守,肩負著選拔人才的重任,看得格外仔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