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樂山峨邊彝族自治縣西南,有片被濃霧常年籠罩的山穀,地圖上標著“黑竹溝”,當地人卻更愛叫它“斯豁”——彝語裡,這兩個字的意思是“死亡之穀”。
從成都出發,沿京昆高速轉省道,再拐進蜿蜒的山路,得耗上一整天。車窗外的景色會逐漸變樣:先是成片的茶園,接著是稀疏的竹林,最後隻剩下密不透風的原始森林,樹乾上掛著垂到地麵的苔蘚,像老人的胡須。
這裡被叫做“中國百慕大”。原因是失蹤事件多。
近幾十年,有記錄的失蹤者超過三十人。
1950年代,一支五人勘測隊進山,最後隻出來兩人。
出來的人說,在霧裡走了三天,總覺得身後有人跟著,回頭又什麼都沒有。他們帶的羅盤,指針一直亂轉。
1990年代,有四個大學生來探險。他們進了黑竹溝之後就失聯。
半個月後,搜救隊發現了他們的帳篷。
帳篷是搭好的,鍋裡還有沒吃完的米飯,溫度像剛做好。人不見了,隻在帳篷外發現一串腳印,往霧裡走,走了幾步就斷了。
網上的傳說更多。
有人說,在溝裡見過發光的動物,像鹿,但沒有腳,飄著走。
有人說,深夜在溝口,能聽到唱歌聲,歌詞聽不懂,像是彝語,又像是彆的語言。
還有人說,溝底有個洞,洞裡有水,水是紅色的,能照出人的前世。
當地彝人從來不談論這些。問起黑竹溝,他們會沉默,或者說“那裡不好”。年紀大的人,會提到“石門關”和“迷魂氹”。
石門關是一道石縫,寬三米,高五米,深不見底。
迷魂氹是一片窪地,進去後,指南針會倒轉,手機沒信號,太陽的位置也會變。
這些事,早在清光緒年間,就有類似的記錄。峨邊廳的檔案裡,存著一份光緒二十六年的卷宗,記錄了一樁失蹤案。
那年,斯豁外麵有個彝寨,叫沙馬寨。寨子裡有個叫沙馬木洛的人,三十多歲,是個獵戶。他熟悉斯豁的路,能在霧裡走道。靠的是他父親傳的方法:帶一隻公雞,公雞不叫的地方,不能去。
光緒二十六年七月,那年大旱,寨子裡的水快被喝完了。
沙馬木洛決定進斯豁找水。他父親生前說過,斯豁深處有個“神潭”,水是甜的,永遠喝不完。但他也說,神潭旁邊有“東西”,不能在那裡過夜。
沙馬木洛帶了弓箭、砍刀、三天的乾糧,還有一隻公雞。
他早上出發,走了四個時辰,到了石門關。石縫裡飄著白色的濃霧。公雞在籠子裡叫了,聲音響亮。他知道這表示,這裡可以過。
進了石門關,路更難走了。兩邊的石頭上,有很多刻痕,像字,又像畫。沙馬木洛看不懂。
又走了兩個時辰,霧淡了些。他聽到了水聲。順著水聲走,看到一個潭。潭水是綠色的,很清,能看到底。潭邊有幾棵樹,樹上纏著紅布。
他放下東西,去潭邊打水。剛蹲下,就聽到身後有聲音。回頭看,是個彝人穿著破爛的麻布衣服,頭發很長,遮住了臉。
沙馬木洛問:“你是誰?”那人不說話,隻是看著他。
沙馬木洛覺得奇怪,這地方很少有人來。他又問:“你是哪個寨子的?”那人還是不說話,慢慢往前走。沙馬木洛看到,那人的腳是濕的,地上沒有腳印。
沙馬木洛心裡發慌。他想起父親的話,神潭邊的“東西”,不能惹。他拿起水壺,想快點離開。
那人突然開口了,聲音很啞:“水快乾了。”沙馬木洛沒聽懂,問他:“什麼?”那人說:“水快乾了,要找替身。”
沙馬木洛聽到這裡,二話不說轉身就跑。
他聽到身後有腳步聲一直跟著。他不敢回頭,拚命地跑。
跑過石門關,霧又變得更濃了。他聽到公雞在叫,叫聲很慘。
他跑回寨子時,天已經黑了。他渾身是汗,癱在地上。
寨子裡的人圍過來,問他怎麼了。他說不出話,指著斯豁的方向發抖。
第二天,沙馬木洛醒了。不知道原因,他像啞了一樣說不出話來,隻能比劃。人們知道他在神潭遇到了“東西”。
老畢摩就是本族巫師來看他,說他被“水鬼”纏上了。老畢摩殺了一隻羊,把羊血灑在沙馬木洛身上,又念了經。
沙馬木洛能說話了,但他忘了神潭的路。他說,以後再也不去斯豁了。
過了一個月,寨子裡又缺水了。有三個年輕人,不信沙馬木洛的話,決定去找神潭。他們帶了武器和乾糧,早上出發,沒帶公雞。
他們三天了都沒有回來。
寨子裡的人去找他們。走到石門關,看到的是黑色霧。他們不敢進,在外麵喊,沒人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