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號夜裡,青城山下了場瓢潑大雨,雨點砸在殿頂的瓦片上,“劈裡啪啦”響了半宿。
第二天一早,雨剛停,負責清掃的道士推開三清殿的門,腳剛邁出去就愣在原地——從三清殿台階往下,到後殿的那段石板路上,斷斷續續印著符咒。
那符咒是像血一樣的暗紅色,筆畫歪歪扭扭,卻仍能讓人看出是道教裡的“鎮宅符”。
負責清掃的道士趕緊喊人來看,幾個老道士蹲在地上端詳,指尖碰了碰石板,是乾的,不像剛畫上去的。有人說“怕不是山裡野獸蹭的血?””
可符咒的紋路整整齊齊,絕不是野獸能弄出來的。
幾個道士正議論著,太陽慢慢出來了。陽光照在石板路上,怪事就這麼發生了。
那些暗紅色的符咒,竟一點點變淡,像被水洇了似的,邊緣慢慢模糊。
等到了中午,日頭最盛的時候,再去看,石板路光溜溜的,彆說符咒,連一點印記都沒留下,就像壓根沒出現過似的。
也是從這天起,觀裡總飄著股怪味兒。不是平時燒的檀香那麼醇厚,是檀香裡混著點草藥的苦,還有點說不清的澀,像熬藥時飄出來的味兒。
有天老道長坐在門口曬太陽,忽然抽了抽鼻子,說:“這味兒,像極了早年道士們煉丹時的藥香。”
他說這話時,眼睛望著三清殿的方向,半天沒動。道士們私下裡猜,莫不是當年那七位道長煉丹的方子,順著這雨氣飄回來了?
這事當時的目擊者挺多,很快就驚動了相關部門。
沒過幾天,四川大學的幾個老師帶著儀器來了,有錄音筆、測溫儀,還有些叫不上名的設備,在三清殿周圍忙乎了兩天。
他們先調了錄下的念經聲,帶回實驗室分析,結果很讓人意外。
聲紋裡有幾段調子,竟和博物館裡藏的明代道教樂譜對得上,那譜子還是孤本,平時很少有人見過。
接著又查殿前的青石台階。有個戴眼鏡的老師蹲在地上,用放大鏡看了半天,指著幾處細微的磨損說:“這紋路不一般。”
後來他們去博物館比對,發現竟和館藏的一雙明代雲履鞋底花紋幾乎一樣。
那雲履是當年道士穿的,鞋尖帶點弧度,花紋是淺淺的雲紋。
更奇的是測溫儀和電磁檢測儀。
三清殿周圍幾塊地方,溫度比彆處低了兩三度,尤其是靠近牆角的位置,總透著點涼意。
電磁脈衝也怪,時有時無,儀器屏幕上跳著微弱的波紋,可查來查去,找不出源頭,既不是電線乾擾,也不是山裡的磁場異常。
老師們把結果跟老道長說的時候,語氣都挺謹慎:“這些數據沒法完全用常理解釋,但也不能說明就是……”
老道長聽完,隻是點點頭,沒多問。倒是年輕道士們湊在一起嘀咕:“這麼說,那些影子真不是瞎編的?”
道教協會的人也翻了古籍,查出《青城山誌》裡的記載。
1646年那七位道士殉道後,“每逢清明,常有青衣道人繞殿,似在誦經,似在巡邏”。
老道長知道這些後,也沒多說啥,隻是吩咐徒弟在三清殿裡添了七個蒲團,又讓清明節加一場法事,就按早年的儀式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