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衛·韋斯特的交易塵埃落定,nba的年度大戲——選秀大會隨之拉開帷幕。
手握區區首輪30號簽和次輪31號簽,秦宇並未親臨紐約現場,而是穩坐克利夫蘭的辦公室遠程遙控。
他委托助理按計劃行事:用30號簽摘下來自德州農工大學的德安德烈·喬丹,再用31號簽選中斯洛文尼亞後衛戈蘭·德拉季奇。
對於這兩名新秀,秦宇的期待值並不高。
德安德烈·喬丹擁有一副令人豔羨的勁爆身體,跑跳能力頂級,然而技術極為粗糙,幾乎不具備任何自主進攻能力。
這類“跳跳男”中鋒,往往在進入聯盟時便已能看到天花板。就如隊內的泰森·錢德勒,至今在進攻端的主要貢獻仍是“吃餅”。
當然,他在防守端的威懾力是球隊不可或缺的財富。
在秦宇看來,小喬丹無非就是一個更年輕、更具活力的錢德勒翻版。
至於德拉季奇,他擁有不錯的球感和籃球智商,傳球視野與進攻選擇都值得稱道。
可惜,平庸的身體素質限製了他的發展上限,這注定他的防守能力至多達到聯盟及格線。
與同位置上天賦異稟、防守壓迫性十足的拉簡·隆多相比,差距顯而易見。
選擇他,更多是因為在這個順位,已沒有更好的選擇。
然而,這次看似平淡的選秀操作,結合大衛·韋斯特的離隊,卻在另一人心中投下了巨大的陰影,激起了強烈的危機感——他就是泰森·錢德勒。
作為球隊過去幾年雷打不動的首發中鋒,錢德勒在剛剛結束的總決賽中,於關鍵場次被新秀馬克·加索爾取代了首發位置。
如今,管理層又在選秀大會上挑中一名年輕中鋒。
這是什麼意思?是不是在點我?
事實上,秦宇確實有“點一點”他的意思。
秦宇並非卸磨殺驢之人,他深知錢德勒在騎士崛起初期立下的汗馬功勞。
無論是麵對蒂姆·鄧肯、本·華萊士還是沙奎爾·奧尼爾,錢德勒始終是騎士內線最值得信賴的最後屏障。
但是,時代在悄然改變。
奧尼爾、大本那種傳統重型中鋒的時代正逐漸落幕,而鄧肯,既然騎士已經兩次在係列賽中戰而勝之,便有信心再次將其壓製。
在這樣的趨勢下,錢德勒這種功能相對單一、進攻端依賴隊友的防守型中鋒,戰略價值正在相對下降。
相比之下,技術更全麵、策應能力出色、進攻手段更豐富的馬克·加索爾,顯然更符合騎士對未來內線的構想。
平心而論,目前隊內所有中鋒中,綜合實力最強的仍是錢德勒。
但他的潛力已基本挖掘殆儘,成長曲線已然平緩。
對球隊最理想的狀態,是他能逐漸接受並勝任替補角色,輔佐小加索爾順利上位。
至於達科·米利西奇,雖然他年年都有進步,是一名優質的輪換球員,但他始終未能展現出那種能獨當一麵、成為內線絕對核心的“殺手”氣質。
當初設想的“約基奇pus”版本,現在看來更像是一個遙不可及的願景。
然而,錢德勒能甘心接受替補的定位嗎?
總決賽的變陣,正是秦宇的一次試探。
若能忍,則潛移默化地完成新老交替;若不能忍,他自會主動提出。
薪資方麵倒非首要問題,秦宇給得起,騎士的薪資空間也足以承受。
但問題的答案是:錢德勒不能忍!
球員皆是血肉之軀,擁有自己的驕傲與尊嚴。
當你將他扶上首發時,他會心懷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