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此同時,在李珩的統籌調度與皇帝的默許支持下,軟硬兼施的策略開始顯現其威力。麵對朝廷精銳大軍毫不掩飾的兵鋒所指,以及“主動交權可保富貴平安”的明確承諾,各地那些原本搖擺觀望、甚至心存僥幸的節度使、總督、知府、將軍們,終於認清形勢,掂量清楚利弊,紛紛上表謝恩,言辭懇切地表示願遵朝廷詔令,將手中掌握的軍政大權悉數歸還中樞。並按照李珩之前布置,妥善安置好家小後,便帶著自己的親衛,奔赴北疆或遼東,去邊關斬將殺敵,建功立業去了。
其中,原兗州節度使魏羨陽的表現尤為“識時務”。他不僅痛快交出兵符印信,更主動上書,洋洋灑灑論述軍政分離之利國利民,自請專司軍務練兵,將兗州道的民政、財政、人事等權力完全交還朝廷委派的官員。
此舉被李珩順勢樹立為標杆,奏請皇帝批複,魏羨陽不僅積極響應朝廷新政,更是在收繳軍政權柄時,主動率部配合朝廷布置,有功於國,請皇帝改任其為兗州總督,仍掌軍事,以示朝廷寬厚,不忘功臣,有效地安撫了其他地方實力派的人心。
山陝道在蘇幕遮五萬大軍的強力坐鎮和白無咎、扈鯀等人剛柔並濟的整治下,大規模的民變得以遏製,災情漸漸緩解,流民初步得到安置,社會秩序也開始艱難地恢複,雖然離真正的安居樂業還差得遠,但那股足以傾覆王朝的危機洪流,總算被強行扼住了勢頭。
北靜王水容,及其核心黨羽雖已下獄,但北靜王府畢竟功勳顯著,北疆軍中又有不少昔日舊部親信,盤根錯節的關係網和遍布朝野的親信門生,非一朝一夕能夠徹底清理乾淨。
李珩深知此事需循序漸進,操之過急反而會打草驚蛇,甚至引火燒身。因此,他一麵加緊審訊水容、魏雲姌、水雲煙等要犯,深挖其罪行,固定證據,羅織罪證;另一麵,則繼續不動聲色地推行著他那“放長線釣大魚”的精密計劃。
他多次於值房深夜秘密召見賈環,對其耳提麵命,細細交代每一個細節,揣摩每一句對話可能引發的反應。
於是,詔獄那陰暗潮濕的深處,時常能看到賈環這位“指揮使內弟”、“陛下欽封六品武官”的身影。他或是悄無聲息地出現在單獨關押魏雲姌的牢房外,趁守牢力士“不備”,低聲快速傳遞著“榮國府賈赦大人正在多方奔走,設法營救”的信息;或是提著豐盛的酒肉“犒勞”守牢的力士,言語間流露出對北靜王府舊人,特彆是女眷的“同情”與“關照”,囑咐他們莫要太過苛待。
這些看似不經意的舉動,都被巧妙地渲染放大後,通過特殊渠道,一絲不落地傳遞到了某些時刻關注著詔獄動向的有心人耳中。
李珩的目的明確而冷酷:他要充分利用魏雲姌這個“黑袍”,作為關鍵誘餌,不僅要榨乾她腦中所知的關於忠順王李承燁的所有情報網絡、藏匿據點、資金往來,更要通過她,逼得遠遁在外的李承燁方寸大亂,甚至誘騙他將最倚重、隱藏最深的另一心腹——“玉狐”,主動送到他的羅網中來,當然,他也在想辦法,讓玉狐自己站出來。
他讓賈環一步步騙取魏雲姌的信任,最終成為向李承燁傳遞“希望”與“營救計劃”的致命渠道,引著那位窮途末路的王爺一步步走向精心布置的最終覆滅。當然,演戲隻有“紅臉兒”的角兒不夠,還需要有“黑臉兒”的來配合。那“黑臉兒”自然隻有李珩親自擔任了。於是,他三番五次進入牢房,一次次將魏雲姌強行占據,讓魏雲姌恨不得立時就能從這魔窟裡逃出去。
就在李珩全心撲在審案、查案、繼續布局推動新政,甚至連內閣都無暇多顧,眼見一切艱難卻正一步步向著有利方向推進之時,一個他早有預料卻依舊覺得無比麻煩和厭惡的變數,終於因太子李景明那點狹隘自私、不識大局的心思而發酵、膨脹,最終惹出了難以收場的禍端。
太子李景明居於東宮,眼見李珩權力日重,威望日隆,不僅破獲貞妃勾連刺客,北靜王窩藏叛賊,查抄了北靜王府這等大案,立下潑天大功,深受父皇讚許。還雷厲風行整頓地方,使得朝廷權威得以迅速伸張。這本該是鞏固國本、穩定江山的好事,但在心胸狹隘、嫉賢妒能的太子看來,卻全然是李珩在攬權逞威,功高震主,絲毫未將他這個儲君放在眼裡。加之身邊一群隻會阿諛奉承、搬弄是非的讒臣近侍不斷煽風點火,太子的嫉妒與不安日益熾盛,如同毒蛇般啃噬著他的理智。
他不敢直接對抗皇帝的意誌,也不敢明目張膽地阻攔錦衣衛辦案,便開始利用其儲君的身份,在各種細枝末節上屢屢給李珩使絆子,上眼藥。在小範圍的朝議上,對李珩的舉措提出種種吹毛求疵、罔顧事實的質疑;甚至暗中授意一些依附於東宮的禦史言官,捕風捉影,羅織罪名,連續上奏彈劾李珩“行事酷烈”、“有傷天和”、“恐惹民怨”。更是暗中督促溫玉安、陳觀瀾等抓緊行事。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這些舉動,雖不能動搖李珩的聖眷和根本權力,卻實實在在地分散了他不少精力,乾擾了他的布局,拖延了政務推進的效率,如同嗡嗡作響的蚊蠅,雖不致命,卻不勝其煩,令人心頭火起。
李珩以大局為重,深知此時與太子正麵衝突隻會親者痛仇者快,讓隱藏的敵人看笑話,甚至可能破壞整體的計劃,故而他一再隱忍,並未立即與太子計較。
然而,樹欲靜而風不止。太子的所作所為,他所表現出來的對李珩的明顯不滿和掣肘,卻恰恰給了那些尚未被徹底清除的北靜王餘黨、以及暗中仍心向忠順王、潛伏於京城的殘存勢力一個錯誤的信號,和一個他們認為可乘之機。
他們誤判形勢,以為太子與李珩矛盾已深,勢同水火,竟膽大包天,悄然策劃了一場,極其惡毒且愚蠢的陰謀——他們企圖巧妙地,利用太子對李珩的不滿,製造事端,巧妙地將禍水引向太子,從而妄想引發朝局動蕩,最好能迫使皇帝廢黜太子,甚至能借此機會將李珩也拖下水,至少能使其疲於應對,為他們自己爭取到寶貴的喘息之機,乃至看到一絲反撲的希望。
一場源自東宮私心的風波,終於被暗中窺伺的惡意的目光捕捉、放大,並悄然引導,逐漸演變成了一場直撲李珩而來,險些動搖國本的滔天之禍!而這禍端的引信,已然在無人察覺的陰暗角落,被悄然點燃,噝噝地冒著危險的火花。
喜歡紅樓新君請大家收藏:()紅樓新君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