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民國時期,社會風氣逐漸開化,人們對科學的認知也在不斷提高。然而,泉州人對七部棺木的迷信卻依然根深蒂固,那些靈異傳聞就像無形的枷鎖,束縛著人們的思想。
儘管如此,在社會各界人士的不斷敦促下,時任福建省第四區行政督察專員兼保安司令羅爾瞻和晉江縣長吳德露,終於在1946年下定決心移葬七部棺。他們深知,這不僅是對逝者的尊重,也是對曆史的交代。
然而,他們的這一決定,卻遭到了來自民眾迷信的重重阻礙。在當時的泉州,人們普遍認為,這七部棺木有著神秘的力量,任何試圖移動它們的人都會遭到厄運的懲罰。這種迷信觀念在民間流傳已久,深入人心,使得移葬工作舉步維艱。
決心下定後,擺在麵前的第一個難題便是選擇墓址和尋找承建墓地的工人。警察局長王允恭肩負起了這一重任,他四處奔波,尋找合適的人選。
恰好縣政府內有一位承包工程的福州木工張承伊,縣長吳德露親自找到他,希望他能承擔此任務。張承伊得知此事後,心中充滿了恐懼和擔憂。他深知這七部棺木的神秘傳說,也害怕因此給自己和家人帶來災禍。回家後,他將此事告訴了老婆,老婆極力反對,勸他不要冒險。
張承伊深知此事難以推脫,但又不敢輕易答應。於是,他懷著忐忑的心情來到塗門街關帝廟抽簽,希望能從神靈那裡得到指引。結果,他抽到了十七簽,簽詩曰“田園價貫好商量,事到公庭彼此傷;縱使機關圖得勝,定為後世子孫殃”。看到這樣的簽文,本就膽戰心驚的張承伊更加堅定了拒絕的決心。
專員羅爾瞻得知此事後,反複動員張承伊,希望他能以大局為重。然而,張承伊卻死活不答應。最後,羅爾瞻把事先擬好的祭文給他看,文中有“……果有禍焉,惟予之是當……”,意思是日後如有不測,他羅爾瞻獨自承擔,不會連累他人。在專員、縣長及警察局長三方的勸說下,張承伊也為日後生計著想,最後才硬著頭皮答應了。
墓地選在了市中山公園內,張承伊提出,建墓純屬義務,工錢分文不取,奉安之日,他還要自備“三牲”祭祀。他的這些要求,都是出於對鬼神的敬畏和恐懼,希望以此來避免可能的災禍。而這些要求,也都得到了滿足。
墓地建好了,可出殯安土當日,又一個難題擺在了眾人麵前——誰來抬棺木呢?警察局長王允恭為了此事,走遍了晉江的五個碼頭工會。然而,由於工人們迷信至深,都表示過去凡是去抬棺木的人,曾有人立刻就死,現在就算給一萬元也沒人敢去冒險。結果,沒有一個工會敢承擔這個任務。
就在王允恭感到絕望之時,他想到了五堡碼頭工人。五堡碼頭工人中大多姓劉,而明末清初時,留氏為了逃避清軍捕殺,落荒而逃,生者大部分改姓劉,因此留劉原是一家。王允恭找到五堡碼頭工人,向他們說明了情況,並曉之以情,動之以理。經過一番勸說,五堡碼頭終於派出80人來抬棺木。
他們提出的條件是,此舉純屬義務,不計工錢,但抬棺木時每人要給紅布一塊係在身上,取個吉利。這個條件雖然有些特殊,但也是工人們為了尋求心理安慰,避免災禍的一種方式。王允恭答應了他們的要求,至此,抬棺一事才總算有了著落。
移葬七部棺的過程,充滿了艱難和曲折。從決心移葬到最終完成,每一步都麵臨著巨大的困難和挑戰。然而,正是因為有了羅爾瞻、吳德露等有識之士的堅持,以及張承伊、五堡碼頭工人等普通人的勇敢擔當,這跨越了三百多年的等待,才終於畫上了句號。留府埕的七部棺,也終於得以入土為安,回歸大地的懷抱。
1946年的那一天,陽光灑在泉州的大街小巷,為這座古老的城市增添了一抹溫暖的色彩。然而,在花巷留府埕,氣氛卻格外凝重。送殯的隊伍緩緩前行,宛如一條哀傷的長龍,從許厝埕出發,沿著中山路,向著中山公園行進。
隊伍中,專員羅爾瞻神情莊重,他深知自己肩負的責任,不僅是完成一次移葬,更是在為曆史畫上一個句號。史學家吳手持祭文,那篇飽含深情的祭文,仿佛穿越了時空,訴說著留起春一家的忠誠與堅守。晉江各界人士紛紛趕來,他們的臉上寫滿了敬畏和感慨。留氏後裔們更是懷著沉痛的心情,他們終於等到了這一天,讓祖先的英靈得以安息。
沿途,觀者人山人海,人們默默地注視著送殯隊伍,心中充滿了對逝者的敬意和對這段曆史的感慨。那七部棺木,在曆經了300多年的風雨後,終於踏上了最後的旅程。
墓地坐東朝西,高大的花崗岩墓碑上,刻著“忠烈七棺墓”五個大字,在陽光的照耀下,顯得格外醒目。這五個字,不僅是對留起春一家的銘記,更是對他們忠誠與抗爭精神的讚譽。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隨著棺木緩緩入土,這個跨越了三百多年的故事,終於畫上了句號。留府埕的七部棺,從此長眠於地下,他們的靈魂也終於得到了安息。
這些傳說,就像一顆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泉州文化的皇冠上。它們反映了泉州的曆史變遷、社會風貌和民眾的精神世界,是泉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這些傳說,我們可以了解到泉州在不同曆史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狀況,感受到這座城市深厚的曆史底蘊。
同時,這些傳說也具有重要的文化傳承價值。它們承載著泉州人民的智慧、情感和價值觀,通過口口相傳的方式,代代延續。在傳承的過程中,人們不斷賦予這些傳說新的內涵和意義,使其與時俱進,煥發出新的活力。
對於後人來說,這些傳說不僅是了解當地曆史和文化的窗口,更是激發人們對家鄉的熱愛和對傳統文化的傳承意識的源泉。它們讓我們明白,我們的根在哪裡,我們的文化從何而來。它們是我們民族精神的瑰寶,值得我們永遠珍視和傳承。
留府埕七部棺的故事,雖然已經成為曆史,但那些神秘的傳說,將永遠在泉州的大街小巷流傳,成為人們心中永恒的記憶。它們訴說著那段被歲月塵封的曆史,也激勵著後人,要堅守信念,傳承文化,讓泉州這座古老的城市,永遠綻放出獨特的魅力。
喜歡全國各地恐怖民間故事請大家收藏:()全國各地恐怖民間故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