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終,張獻忠的軍隊憑借著頑強的鬥誌和出色的戰術,成功攻破了通遠門。城門被攻破的那一刻,張獻忠的將士們如同潮水般湧入城內,他們四處衝殺,呼喊著“殺官救民”“隻殺貪官,不犯順民!”的口號。明朝官員們紛紛四散逃竄,有的藏匿起來,有的化裝潛入百姓之家,但最終大都未能逃脫被俘虜的命運。
張獻忠入城後,心中的怒火並未平息,他下令屠城,以發泄對明朝統治的不滿和仇恨。一時間,重慶城內陷入了一片混亂和恐懼之中,大街小巷堆滿了屍體,哭聲、喊聲、求饒聲交織在一起,讓人慘不忍睹。據史料記載,張獻忠不僅將明朝官員全部處死,還對投降的三萬明軍士兵施以“斷掌刑”,將他們的右手掌齊腕斬斷,鮮血順著長江北岸的懸崖流入江中,染紅了半個江麵。那些斷掌後的士兵被放逐至大巴山,任其自生自滅,沿途白骨竟形成了一條“手掌路”。
這場慘烈的戰鬥過後,大量的屍體被士兵們拖到通遠門附近的亂葬崗埋葬,也就是如今的七星崗。張獻忠的部隊挖了幾十個大坑來掩埋屍體,可屍體實在太多,大坑根本不夠用,最後隻能層層疊加,在大坑上堆成了一座“屍山”。正值夏天,重慶雨水頻繁,腐爛的屍體在雨水的衝刷下,散發著令人作嘔的惡臭,整個七星崗都被這股腐臭氣息籠罩。從此,七星崗便成為了人人畏懼的亂墳崗,鬼崗,民間也流傳起了“通遠門,鑼鼓響,看埋人”的歌謠。
自張獻忠屠城之後,通遠門附近便成了固定的亂葬崗。那些無依無靠的人死後,以及一些家境貧寒、沒錢厚葬的人,都會被埋葬在這裡。日複一日,年複一年,這裡漸漸變成了一個遍地白骨的地方,到處遊蕩著孤魂野鬼。
夏日的暴雨如注,衝刷著層層疊疊的屍體,腐臭的氣息愈發濃烈,彌漫在整個七星崗上空,久久不散。那股惡臭,仿佛是死亡的氣息,讓人聞之欲嘔,膽戰心驚。而每當夜幕降臨,萬籟俱寂之時,這裡更是陰森恐怖,讓人不寒而栗。
路過通遠門的人們,常常會感覺有陣陣陰風吹來,那風仿佛帶著絲絲寒意,直透骨髓。即便在炎熱的夏日,也會讓人忍不住打個寒顫。他們總覺得空氣中依然彌漫著死屍的味道,那股腐臭,如影隨形,揮之不去。每走一步,心中的恐懼便增加一分,總擔心會突然冒出一個鬼魂來,向他們索命。這種恐懼,如同深深紮根在人們心中的刺,無法拔除。
於是,各種恐怖的鬨鬼故事,便在這樣的環境中悄然滋生。有人說,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會聽到鬼哭狼嚎的聲音,那聲音淒厲而悲慘,仿佛是那些冤魂在哭訴自己的不幸遭遇。也有人說,曾經看到過鬼魂在遊蕩,它們身著白衣,臉色蒼白,眼神空洞,在黑暗中若隱若現,讓人毛骨悚然。這些故事,一個傳一個,越傳越廣,越傳越離奇。人們聽著這些故事,對七星崗愈發忌憚,路過時總會疑神疑鬼,心中充滿了恐懼。而這種恐懼,又進一步推動了鬨鬼故事的傳播,使其在民間經久不衰。
時光的車輪滾滾向前,來到了1929年,這一年,重慶市第一次建市,首任市長潘文華懷揣著滿腔的抱負與雄心,走馬上任。彼時的重慶,城區範圍狹小,人口卻日益增長,城市發展受到了極大的限製。潘文華市長看在眼裡,急在心裡,他決心大刀闊斧地擴充城市版圖,為重慶的未來開辟一片新的天地。
經過深思熟慮,潘文華市長將目光投向了七星崗這片亂葬崗。在他看來,七星崗地理位置優越,若能在此地進行開發建設,必將極大地推動重慶的城市發展。然而,他並不知道,這片看似平常的土地,卻隱藏著無數的秘密和未知的恐懼。
潘文華市長是個堅定的無神論者,他在戰場上出生入死,曆經無數次的戰鬥,見過太多的生死離彆,對於鬼神之說,他向來是嗤之以鼻,不屑一顧。當有人好心建議他在施工前先做一場法事,以安撫那些可能存在的亡靈,或者將墳墓進行遷墳,以免驚擾到鬼魂時,他毫不猶豫地拒絕了。他認為這些都是封建迷信,是毫無根據的無稽之談,根本不值得一提。
於是,在潘文華市長的一聲令下,施工人員們開始了緊張的施工。他們乾勁十足,揮舞著手中的工具,對七星崗的墳墓進行平整,準備在這裡建造起高樓大廈,讓這片荒蕪之地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然而,他們萬萬沒有想到,一場噩夢正悄然降臨。
施工才進行沒幾天,詭異的事情就接二連三地發生了。一天晚上,夜幕籠罩著大地,繁星點點,施工現場卻依舊燈火通明,幾個工人正在忙碌地工作著。突然,一個眼尖的工人猛地瞪大了眼睛,他看到一個身著清朝服飾的小孩子在工地裡跑來跑去,那孩子的身影在昏暗的燈光下若隱若現,顯得格外詭異。工人們都被這突如其來的一幕驚呆了,他們麵麵相覷,心中充滿了疑惑和詫異。
喜歡全國各地恐怖民間故事請大家收藏:()全國各地恐怖民間故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