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2章 三代守鯢人_全國各地恐怖民間故事_线上阅读小说网 

第922章 三代守鯢人(1 / 1)

1976年暮春,浙西深山的竹林剛褪掉嫩黃濾鏡,溪坑邊石縫旁就響起一聲響亮的啼哭——劉玉橋,在這片滿是靈氣的地方降生了!他家木屋就紮在溪坑邊,推開門就是清得能看見水底鵝卵石的溪水,石縫裡時不時冒出來的娃娃魚尾巴,堪稱他童年最“頂流”的玩伴,沒有之一。

父親劉紹南是村裡公認的“鯢圈大佬”,年輕時救過一條困在淺灘的成年娃娃魚,從此就和這水中“小精靈”綁定了不解之緣。每天晚飯一收尾,劉紹南就提著裝滿白天抓的蝗蟲、螞蚱的竹籃,身後跟著蹦得像隻小兔子的劉玉橋,直奔溪坑“赴約”。月光透過竹林篩在水麵,碎銀似的晃眼,劉紹南輕輕敲了敲石壁,石縫裡立馬傳來“咕咕”的“應答聲”,幾尾灰褐色的娃娃魚慢慢遊出來,扁扁的腦袋在月光下格外顯眼,萌感十足。

“慢點喂,彆把小家夥們嚇著!”劉紹南手把手教兒子把蟲餌放在石台上,看著娃娃魚笨拙地擠來搶食,劉玉橋趴在岸邊,眼睛瞪得像銅鈴,連呼吸都調成了“靜音模式”。父親常坐在溪畔青石上,指著水裡的身影說:“這是大鯢,咱山裡人的老夥計,它們守著咱的溪坑,咱就得護著它們!”這句話,像一顆強力種子,在劉玉橋心裡紮了根,伴著溪水聲慢慢發芽抽枝。

上了初中,劉玉橋把零花錢都“投資”給了《兩棲動物圖鑒》,課餘時間基本和這本書鎖死了。他把娃娃魚的生活習性工工整整抄在筆記本上,標滿“喜陰濕,怕暴曬”“隻吃活餌,挑食得很”“繁殖期彆打擾,會應激”之類的“飼養筆記”,還天天蹲在溪坑邊當“觀察員”,記錄得比上課記筆記還認真。1993年中專畢業,城裡工廠的錄用通知都遞到手上了,同鄉們都勸他“出去闖闖,彆困在山裡”,但劉玉橋望著窗外那片熟悉的溪坑,又想起父親越來越蹣跚的腳步,當場“反向操作”——收拾行李回山!“爹,我陪您守著這兒!”那天傍晚,父子倆並肩站在溪畔,夕陽把兩人的影子拉得老長,這畫麵,誰看了不戳心?

回村後,劉玉橋在附近竹製品廠上班,可心早就被溪坑的娃娃魚“勾”走了。每天下班再累,都得先去溪坑“打卡巡查”,給危險區域圍上籬笆,在岸邊種上遮陽的灌木,還自製了一本“娃娃魚成長日誌”,水溫、活動軌跡記得一清二楚。就這麼安穩過了七年,誰能想到,2000年深秋的一個晚上,一群不速之客打破了這份寧靜,堪稱“鯢圈危機”!

那天夜裡,劉紹南父子照常去喂食,遠遠就看見溪坑邊晃著幾束手電光,還有漁具碰撞的“不祥之聲”。“不好!有情況!”劉紹南拔腿就衝過去,隻見三個外地人正拿著抄網往石縫裡懟。“住手!這是國家保護動物,碰不得!”劉紹南一聲大喝,直接擋在溪坑前“護崽”。為首的外地人卻一臉不屑:“山裡的魚,想抓就抓,關你啥事?”劉玉橋立馬掏出手機“亮底牌”:“我已經給林業站打電話了,再不走就等著被帶走吧!”他年輕時在村裡練過拳腳,此刻張開雙臂守在岸邊,眼神比石頭還硬。父子倆一老一少的身影在手電光下格外有氣勢,外地人見討不到好,罵罵咧咧地溜了。望著他們消失在竹林的背影,劉紹南歎口氣:“光靠盯梢不行,得給小家夥們建個‘安全屋’!”

沒過幾天,父子倆在溪坑深處的石縫裡發現了幾十粒晶瑩剔透的娃娃魚卵,像一顆顆小珍珠。“必須帶回家孵!不然遲早被人禍禍了!”他們小心翼翼地用陶罐把魚卵裝回家,放在陰涼的堂屋精心照料。可剛過三天,就撞見了“慘劇”——先孵化的幼鯢居然在啃食未孵化的卵!劉玉橋急得直跺腳,差點沒蹦起來。就在這時,劉紹南盯著桌上的粗瓷碗突然“靈光一閃”:“分碗養!一個碗住一個‘小房客’!”

父子倆把家裡二十多個碗全翻了出來,每個碗底都鋪上年糕似的細膩塘泥,還原野外的“原生環境”,再挨個放進一粒魚卵。那段時間,劉玉橋直接開啟“超級奶爸”模式,每天淩晨就起床換溪水,還用紗布仔細過濾雜質,中午搬個小凳子蹲在碗旁“盯梢”,連工廠的夜班都果斷請了假。半個月後,第一尾幼鯢破卵而出!不到兩厘米的小身子裹著透明卵膜,在碗裡輕輕擺著尾巴,萌到犯規。劉玉橋激動地喊來父親,父子倆蹲在堂屋盯著這小生命,眼淚都差點掉下來。等幼鯢長到巴掌大,他們選了個雨後清晨,把小家夥們挨個送回溪坑,看著它們鑽進石縫,才放心地鬆了口氣。

時光像溪水流淌般悄無聲息,劉玉橋的兒子劉海濤也慢慢長大。打小就跟著爺爺和爸爸去溪坑“團建”,手裡攥著小樹枝模仿喂食的樣子,有模有樣。上小學時,他已經能把娃娃魚的生長周期背得滾瓜爛熟,作文裡更是直接“官宣”:“我的使命,就是守護溪坑裡的老夥計們!”劉家第三代守鯢人的接力棒,就這麼順理成章地交了過去,從未掉過鏈子。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2010年的冬天來得猝不及防,第一場雪就把山封得嚴嚴實實。村裡通往外界的唯一山路結了厚冰,好幾戶村民上山砍柴都摔了跤,場麵驚險。鄉裡急中生智,決定組織撒鹽除冰,消息傳到劉玉橋耳朵裡時,他正蹲在溪坑邊觀察娃娃魚越冬。“壞了!鹽會滲進水裡!”他突然想起圖鑒裡“大鯢對水質鹽度超敏感”的提醒,瞬間渾身冒冷汗,頭皮都麻了。

接下來幾天,劉玉橋幾乎長在了溪坑邊,眼睜睜看著溪水慢慢變渾濁,石縫裡的娃娃魚也越來越“佛係”,很少出來活動,偶爾遊出來的幾尾也蔫蔫的,沒了往日活力。他火急火燎找到村支書:“能不能換條路撒鹽?再這樣下去,娃娃魚就沒救了!”可村裡就這一條主乾道,支書也犯了難:“總不能讓村民冒著生命危險出門吧?”

那天晚上,劉玉橋翻來覆去睡不著,腦子裡全是父親臨終前攥著他的手說“守好溪坑,守好鯢”的囑托,又想起兒子每天放學就去溪坑“巡邏”的小身影。天剛蒙蒙亮,他揣著存折就往鄉裡信用社跑,取出了自己種菜、編竹籃攢下的4000塊“血汗錢”。“我修條路!”他找到村支書,指著山路旁的小土坡,“從這兒繞過去,絕對碰不到溪坑流域!”

初春的山裡還飄著小雪,劉玉橋帶著幾個村民開啟了“修路模式”,每天天不亮就上山開工。沒有機械就全靠人力,鋤頭挖、扁擔挑,手上磨出了血泡,纏上布條接著乾,絲毫不敢歇。劉海濤放學就往工地跑,又是送水又是搬小石塊,活脫脫一個“小幫手”。整整一個月,一條蜿蜒的土路終於修通了!當撒鹽車第一次從新路上開過時,劉玉橋帶著兒子站在溪坑邊,看著清澈溪水裡的娃娃魚漸漸恢複了往日活力,父子倆相視一笑,所有的辛苦都值了!

如今,劉玉橋已經頭發花白,但眼裡的光依舊明亮,劉海濤則成了村裡的護林員,接過了守護溪坑和娃娃魚的“接力棒”。每年春天,祖孫倆都會帶著村裡的孩子們去溪坑邊“開故事會”,講劉家三代守鯢的傳奇經曆。溪坑邊的青石上,刻著劉紹南當年寫的“護鯢”二字,幾十年風雨侵蝕下來,字跡反而越來越清晰,像是在訴說著這份堅守。

那條用4000塊錢修的土路,被村民們親切地稱為“鯢生路”。每當清晨的陽光穿過竹林,灑在土路上,再折射到溪坑中,總能看見幾尾娃娃魚在水裡悠閒遊弋,仿佛在給來往的人講述這段跨越三代的守護故事。這不僅是劉家祖孫的堅守,更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最美證明,太好哭了!

那條用4000元修的土路,被村民們稱為“鯢生路”。每當清晨的陽光穿過竹林,灑在土路上,再折射到溪坑中,總能看見幾尾娃娃魚在水中遊弋,仿佛在訴說著這段跨越三代的守護傳奇,也見證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最美篇章。

喜歡全國各地恐怖民間故事請大家收藏:()全國各地恐怖民間故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何以為民 逼我老婆改嫁?我反手一個大逼兜! 年代1968:牛棚裡的幸福生活 北大荒?開局自帶兩百平物資倉庫 婚內不同房?你當本世子舔狗呀? 讓你穿越,帶回來反重力是什麼鬼 盜墓:開局撿屬性,成就盜墓之王 錯亂王妃,忠誠的狗 碎璃重曜 丟掉戀愛腦,真學霸隻想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