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強軍,夏國一名普通的上班族。
同時,他還是一名有著十幾年資曆的資深軍迷。
雖然此前夏國的閱兵讓他一度成為了萌新軍迷,但是經過快兩年的重新了解,他終於可以昂首挺胸地告訴其他人,李強軍又變成資深老軍迷了。
這天,他看準時間,準備去興趣班接孩子放學回來。
軍迷群裡的信息突然開始快速刷屏,不到3分鐘時間,就已經出現99+的圖標了。
李強軍站在家門口思考了一會兒,想著孩子晚點接也沒關係,乾脆拿出手機翻看起聊天記錄。
引起群友激烈討論的源頭,是群主發的一段視頻。
視頻中,一架黃色的可變翼驗證機在空中快速將可變翼的角度由原本的20度平滑且快速地變換到75度,數個發動機口此刻還跟著非常密集、明亮的馬赫環。
隨著可變翼切換完成,未知發動機推力的提升,這架可變翼驗證機以70度仰角快速攀升,後麵的馬赫環數量降至三個,肉眼幾乎難以分辨。
但李強軍知道,這是切換發動機了。
從馬赫環的表現可以推斷,發動機狀態接近最佳膨脹,此時發動機的效率最高,產生的推力最大。
果然,這架驗證機用了不到十秒的時間,就消失在鏡頭之中。
有大神根據雲層等參照物,預估該驗證機的飛行速度,這架機長約45米的大家夥,消失前的最高速度達到了驚人的5馬赫!
不是?
這體型?
是轟炸機?
5馬赫,70度角的爬升速度?
鬨呢?
不知道的還以為你被攔截導彈追蹤了!
大力飛磚也不是這樣飛的吧?
材料、發動機、散熱係統等問題是什麼時候解決的?
循環組合發動機突破了?!
此前怎麼一點消息都沒有?
視頻中的轟炸機,後掠角度明顯比北境聯邦的那架轟炸機更大,切換速度也更快,顯然是材料學獲得了重大突破。
可是!
之前的新聞,除了可控核聚變示範堆在建外,就隻剩下要建設磁懸浮汽車驗證賽道的新聞了。
沒說有什麼新材料突破啊!
也不對,之前國家還猛猛往天上丟火箭,最高記錄一天三支重型火箭。
導致現在網絡上對於火箭發射這件事已經麻木了。
不過……
不好!
反應過來的李強軍,語氣中夾雜著迫切與激動,自言自語道:“兩年都還沒到啊,這是又要變成萌新的節奏啊。”
軍迷群裡的討論也一直沒停過。
“你們看轟炸機的機腹,明顯是有掛載點的。5馬赫甚至更高速度的情況下,常規巡航導彈,戰略導彈應該收入彈艙中,我大膽推測,那是火箭發動機的掛載點!這是一架可以入軌的空天轟炸機!”
“說不定人家掛載的是高能激光武器呢?”
“這不就是南天門計劃裡麵空天飛機的驗證機嗎?!”
“不是,你們沒注意到嗎?這架轟炸機完全沒有風擋啊!不會是一架無人轟炸機吧?!”
“怎麼可能?我推測是有人駕駛,不過采用了全虛擬座艙。”
“我更關心,這架轟炸機的航程,能不能做到不用加油機支持就能覆蓋全球的打擊範圍?”
“我好奇轟炸機的型號,不會就是傳說中的轟20吧?!”
“之前西飛一直沒動靜,是為了給我們憋個大招?”
“……”
作為十多年老軍迷的李強軍清楚的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