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此同時,大師兄的導師周國堅也在會議室中開會。
周國堅的老師便是太空戰艦的總負責人鐘弘毅。
“液體維生艙的驗證如何了?”鐘弘毅看向液體維生艙的負責人,詢問道。
液體維生艙項目負責人將一組數據投射在會議桌中央,彙報道:“這是第三期生物實驗數據,輔助肺部呼吸設備和氣體交換效率極高的液體均已解決,但是肺部損傷和清理問題還在攻克之中,而且……”
“我們使用小白鼠進行試驗,發現了更嚴重的問題。即便有液體維生艙,理論持續加速也僅能達到20g,小於1秒的瞬時衝擊,最高僅能達到100g。”
“問題在於生物組織的非均勻性。”
鐘弘毅沒說話,默默地翻看著全息影像中的資料。
影像中浮現出小白鼠的三維模型,不同組織被標記成不同顏色。
負責人指向胸腔區域,繼續彙報道:“在加速瞬間,密度較高的骨骼和密度較低的肺組織會產生速度差,就像急刹車時,車廂裡的乘客會向前傾倒。液體環境隻能緩解宏觀衝擊,卻無法消除微觀層麵的剪切力與應力問題。”
“加速度的瞬時性越高,這個問題就越嚴重。”
“我們在20g持續加速度下觀測到了不可逆的肺泡撕裂,而在模擬戰術規避的100g瞬時衝擊中……”
畫麵切換到實驗錄像,浸泡在淡藍色液體中的小白鼠在承受100g的瞬時加速的一瞬間化作粉霧。
結論也顯而易見,液體維生艙並不適合宇宙戰艦的使用,100g的瞬時衝擊看著雖然很高,但是對於一艘能達到十分之一光速的戰艦來說,輕微的緊急製動都遠超這個數值。
“我們項目組認為,這種技術比較合適民用領域,用於民用飛船在太陽係內各個行星的快速轉移。”項目負責人總結道。
一名與會人員搖了搖頭,發表自己的看法:“我感覺民用領域也很難,雖然普通人對於新科技的接受能力遠超五年前,但是對於液體維生艙前期的適應性訓練,普通人裡就沒有幾個是不抗拒的。”
“特彆是肺部侵入液體和使用肺管輔助液體排出的時候,小白鼠要不打麻醉,根本完不成整個過程。”
一位始終沉默的老專家緩緩開口:“更重要的是心理接受度。心理小組調查了3000名誌願者,92的人表示寧可接受更長的航行時間,也拒絕體驗溺水感。這項技術或許在物理上行得通,但在心理學上已經失敗了。”
想了想,老專家又補充了一句:“而相比起液體維生艙,年輕群體對身體改造的意願或許會更高一些。”
“嗯,這個確實是個問題。”鐘弘毅肯定道。
話鋒一轉,鐘弘毅繼續說道:“但是技術本身還是要繼續研究,你們小組繼續負責液體維生艙的相關技術的攻克,後續交由技術轉化部門,看是否進行技術下放。”
“至於加速問題……”
鐘弘毅翻了翻手中的資料。
目前還在理論階段的是方硯樵和周淩琛負責的人工重力場,因為需要物理學革命的緣故,短期內肯定很難見到了。
不過理論持續加速取決於戰艦的材料強度,也就是沒有上限。
鐘弘毅推測,支援型飛船移動,內部人員卻沒有絲毫感覺,便是用的這種技術。
另一個技術方案是電磁力場維生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