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四開學不久,係裡傳來一個消息:《南方時報》要來學校招聘實習記者。這個消息像一塊石頭投入平靜的湖麵,在中文係激起了層層漣漪。
“這是個好機會,”趙瑞龍在寢室裡邊擦皮鞋邊說,“《南方時報》現在是全國最有影響力的報紙之一,能去那裡實習,對將來找工作很有幫助。”
陳默從書堆裡抬起頭:“我聽說他們招人很嚴格,要經過三輪麵試。”
我正在整理簡曆,聞言笑了笑:“試試看吧,就當積累經驗。”
麵試安排在學校的會議室。讓我意外的是,沈清薇也來了。
“你也來應聘?”我有些驚訝。
她點點頭:“我想試試新聞行業。”
麵試官是個戴金絲眼鏡的中年人,自我介紹叫李誌強,是《南方時報》社會部的副主任。
“為什麼想當記者?”他第一個問題就很直接。
我思考了一下:“我想記錄這個時代真實的聲音。”
沈清薇的回答更簡潔:“用筆守護真相。”
讓我們都沒想到的是,趙瑞龍也來了。他的回答讓人印象深刻:“我認為媒體是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
第一輪麵試結束後,我們三人都進入了第二輪——實地采訪測試。
題目是:在校內尋找一個有新聞價值的故事,寫一篇800字的報道。
趙瑞龍直接去了校長辦公室,采訪學校改革的最新動向。
沈清薇選擇去圖書館,寫一篇關於學生閱讀現狀的調查。
而我,在校園裡轉了一圈後,來到了後勤處。我注意到一個細節:食堂的泔水桶裡,每天都有大量被浪費的飯菜。
“同學,你有什麼事?”後勤處長疑惑地看著我。
“我想寫一篇關於校園糧食浪費的報道。”
處長的臉色頓時變了:“這個.....。這個沒什麼好寫的吧?我們食堂一直提倡節約。”
但我已經看到了他桌上的一份報告:每天倒掉的剩飯剩菜,足夠兩百個學生吃一天。
采訪完後勤處長,我又去采訪了幾個學生。大多數人都對浪費不以為然:“反正交了夥食費,吃不完倒掉很正常。”
隻有一個大一的農村學生小聲說:“看著那些被倒掉的飯菜,我就想起家裡有時候還吃不飽。”
這篇報道我寫得很用心,不僅寫了浪費的現象,還算了筆經濟賬,更寫了不同學生的態度。
交稿後的第三天,結果出來了。我和沈清薇被錄用,趙瑞龍落選了。
“怎麼可能?”趙瑞龍難以置信,“我采訪的是校長啊!”
李誌強副主任找他談話:“你的文章寫得很好,但過於官方了。記者需要的是平民視角。”
實習第一天,我和沈清薇被分到社會部。帶我的老師姓王,是個頭發花白的老記者。
“小林,記者的第一課是什麼?”王老師問我。
“真實?”
“不,”他搖搖頭,“是良知。沒有良知的記者,比劊子手更可怕。”
我們的第一個任務是調查城郊結合部的農民工子女入學難問題。
坐著破舊的公交車,我們來到城鄉結合部。這裡的環境讓我震驚:低矮的棚戶區,泥濘的道路,空氣中彌漫著難聞的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