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得對,"孫策拍案而起,"兵來將擋,水來土掩。我倒要看看這位客人究竟意欲何為。"作為江東之主,他豈會因一人到訪而自亂陣腳。
夜色如墨,清風徐來。
涼亭中觥籌交錯,劉蒼與眾人談笑風生。孫尚香一旁,眸光流轉間儘是那侃侃而談的身影。誰說唯有淑女令人傾慕?英雄豪傑同樣令人心折。
"先生以為我江東局勢如何?"酒過三巡,孫策開門見山。
劉蒼放下酒樽:"江東大勢已定。雖有世家掣肘、山越侵擾,不過螳臂當車。假以時日,六郡必入孫家囊中。"話雖如此,要真正掌控江東仍需時日。那些盤根錯節的世家大族,終吳國一世都未能徹底馴服。至於山越之患,更如附骨之疽般延續至孫權晚年。
"先生對我這般有信心?"孫策目光灼灼。此時的他早已蓄勢待發。
"非是料事如神,實乃勢所必然。"劉蒼笑道。這位被稱作"小霸王"的孫伯符,不僅姿顏俊美,更兼性情豁達。少年時便廣結名士,又得周瑜這等經天緯地之才輔佐,成就霸業不過是水到渠成。
江東俊傑冠當世,玉樹臨風美姿容。
弱冠之年輔孫策,平江東,結劉備,赤壁破曹定三分。
"惜哉,公瑾忠心耿耿,難以招攬。"
劉蒼暗自歎息。眼下雖謀士如林、猛將似海,然見英才而不心動者,能有幾人?另須辯白,周郎之逝與孔明無涉,其胸襟豈是狹隘之輩。
劉蒼思忖:何不趁陸遜、薑維等未顯名時,先結善緣?旋即自嘲:此輩恐尚是垂髫小兒。嗟乎!漢末英才何其多也,時不我待矣。
"先生言為察民情而來,不知途中見聞若何?"周瑜執壺相詢。
劉蒼停箸:"欲聽真言否?"
孫策、周瑜、魯肅皆神色微凝。無他,此前論樂評畫時,"真言"二字著實令諸君難堪。
"哈哈,先生但說無妨。"孫策朗笑,豪氣乾雲。
劉蒼遂將沿途匪患娓娓道來,末了歎道:"群雄逐鹿,百姓何辜?"
"放肆!吾治下竟有如此狂徒!"孫策拍案,對周瑜令道:"公瑾即刻清剿,片甲不留!"
周瑜唇齒微啟,終是苦笑應命。本非都督之責,然客前不宜駁主,徒貽笑耳。
"敢問先生,大漢氣運何如?"魯肅整衣正冠,肅然長揖。
雖值亂世,漢室三百載恩養或含蜀漢),縱經黃巾、董卓、諸侯之亂,人心猶存漢幟。
"漢失其鼎,豪傑並起。"字字鏗鏘。
"當啷——"
孫策酒樽墜案。周瑜、魯肅相視凜然。
"足下慎言!"
劉蒼大笑:"豈有謬誤?漢室衰微難振,否則諸君何存自立之心?"
"先生休得妄語!吾等赤心報漢,天日可表!"孫策怒目而視,須發皆張。
看其盛怒之態,恐怕再爭執半句便要當場發作。
可劉蒼何曾畏懼?說來倒是有趣,此刻他若當真翻臉,席間眾人怕是無人能敵。
孫尚香纖手掩唇,美眸中閃過驚詫——方才那番驚世駭俗的言論,竟出自這位看似溫潤的男子之口。他既是漢室宗親,怎會不為大漢延續而憂心?
正當氣氛凝重之際,周瑜執樽輕笑,話鋒忽轉:"不知先生觀當世豪傑,孰可當得英雄二字?"眸中精光浮動。
值此漢末亂世,諸侯並起。大浪淘沙後,能稱英雄者不過寥寥。
"天下英雄,唯曹孟德、劉玄德、孫伯符,及在下四人而已。"劉蒼直言不諱,不僅將自己列入其中,更將孫策也添了進去。
昔年《三國演義》有段煮酒論英雄的經典:劉曹聯手破呂布後同返許都,劉備與獻帝認親,獲封左將軍。那時曹操待劉備極厚,同席而食,同車而行。酒至酣處,曹操問及天下英雄,劉備曆數群雄皆被否定。最終曹操那句"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驚得劉備失箸,幸得天雷驟響,借懼雷掩飾過去。
但在劉蒼看來,英雄當再加孫策。正是他奠定江東基業,為後世三分天下埋下伏筆。若孫策不配稱英雄,誰人可當?須知最終鼎立者正是魏蜀吳三方。至於劉蒼自己——既得係統加持,又知後世千年變遷,豈能不算英雄?
此處省略網站宣傳內容)
247.蕩寇記
星漢燦爛,月輪如盤。
一隊親兵護送著馬車碾過青石街道。
車廂內,孫策忽問妹妹:"尚香以為劉蒼此人如何?"
少女正摩挲著劉蒼所贈畫作,聞言抬眸:"真豪傑也。"
見她神情,孫策眼底閃過一絲深意——某個念頭正在成形,隻是還需時日觀察。
"大哥,你為何突然這般問?"
"無事,時辰不早,回去早些安歇吧。"
孫策朗聲一笑,將心中所想按下不表。
客房內,劉蒼仰臥榻上,望著房梁出神。
此番獨赴江東,既為察看百姓生計,亦為見識江東俊傑。
魯肅、周瑜二人,果然不負千古盛名。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皆為棟梁之才,能得其一便是莫大機緣。
隻可惜二人早歸孫策帳下,絕無可能隨他離去。
"罷了,得之我幸,失之我命,且睡。"
翌日清晨,劉蒼剛盥洗完畢,便見周瑜攜魯肅來邀早膳。
古時平民多食兩餐,富貴之家方有三餐之例。
用食,周瑜拱手相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