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慢!軍師方才說諸葛亮現居南陽?"關羽突然發問。
陳宮頷首,心知關羽顧慮。南陽已是劉蒼屬地,貿然相邀風險不小。更何況文士相爭比武將更甚——自古文無一。
當時南陽政務井井有條,若請來諸葛亮,又當如何安置?
"我去!"劉備斬釘截鐵道,揮手製止了關張二人的勸阻。
諸葛亮,字孔明,山東琅琊陽都人士,生於東漢靈帝光和四年181年),蜀漢建興十二年234年)。幼年失怙,十三歲隨叔父諸葛玄避亂豫章,後輾轉荊州。弱冠之年躬耕隴畝,晴耕雨讀,與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元直等名士交遊,時人譽其有"臥龍"之才。
初欲效力劉表,未得重用,遂攜妻隱居於南陽隆中。建安十二年207年),劉備三次造訪草廬,亮感其誠意,獻"跨有荊益、三分天下"之策,史稱《隆中對》。後任蜀漢丞相,受托孤之重,夙夜憂勤,事必躬親。或謂其"食少事煩",終至積勞成疾,五丈原軍中。
嘗有劉蒼者欲延攬孔明,然亮以"帳下謀士如雲"婉拒。蓋謀士所求者,乃佐明主成就霸業,若不得專任,寧隱居以待天時。後世論者以為,若非劉備三顧之誠,臥龍或終老林泉矣。
古時聲名重於泰山
劉蒼不願因葛亮之故令天下名門疏遠,甚至轉投他方諸侯。雖無懼,卻也不屑糾纏。在他眼中,麾下郭嘉、賈詡、戲誌才等謀士,皆不遜於諸葛亮。一個既不能殺亦無用之人,不過雞肋罷了。
且看劉備一方——他執意親訪陳宮,關羽張飛極力反對,反倒對陳宮生出不滿。為避劉蒼耳目,此行隻得暗中行事。
江東局勢亦不樂觀。周瑜兵敗後,孫權不顧勸阻,倉皇遷都建安,唯恐劉蒼乘勢攻至會稽。此舉動搖軍心,連周瑜亦感頹喪。
“報!敵將城外叫陣!”傳令兵疾步來報。
自退守吳興烏程,劉蒼大軍壓境,連日挑釁。江東猛將黃蓋、韓當已被俘,周瑜無將可用,唯有望向親衛:“掛免戰牌。”
此舉雖顯無奈,卻是眼下唯一選擇。
————
398.呂範獻策
黃蓋、韓當被擒,周瑜帳下幾無可用之將。麵對劉蒼洶洶之勢,縱有韜略,亦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呂範,字子衡,汝南人士,東吳開國元勳。
早年曾任汝南郡縣小吏,後避亂至壽春,與孫策相識。追隨孫氏兄弟征戰天下,為奠定江東基業立下不世之功。吳國建立後,獲封南昌侯爵。黃武七年離世,孫權親臨吊唁,悲痛不已。
其人允文允武,弓馬嫻熟,兵法韜略俱佳。在孫吳政權中堪稱中流砥柱,然性格孤高,鮮少折節下交。其傲骨與關羽頗有相似,然不同於雲長內斂之傲,呂範之傲更為外顯。若能令他心服,則必傾心相待。
時值周瑜兵敗於劉蒼,呂範自請馳援,親率勁旅趕赴烏程。乍見故人不由得大驚失色——昔日倜儻的周郎竟已形銷骨立。
"公瑾何至如此?"素日與周瑜交好的呂範難掩關切。
周瑜強展笑顏,邀其入座後歎道:"困局難解,智窮力竭,莫非我當真..."
"非戰之罪也!"呂範正色打斷,"劉蒼梟雄之姿已現,各路諸侯豈能坐視?但假以時日..."
此言如驚雷炸響,周瑜倏然頓悟。西川停戰、北疆議和等事瞬時貫通——這分明是天下諸侯暗中結盟對抗劉蒼之兆!
見周瑜重燃鬥誌,呂範終得寬慰。
周瑜凝視遠方,手指輕輕敲擊城牆。孫尚香站在哨塔陰影處,鎧甲泛著冷光。
"末將願往。"呂範再次,長斧在青石地上劃出火星。
軍營方向忽然揚起塵土。甘寧的罵聲戛然而止,戰馬不安地踏著碎步。周瑜眯起眼睛,看見傳令兵揮舞的紅色令旗。
孫尚香的弓弦發出細微顫音。她取箭時,周瑜注意到箭囊裡少了兩支羽箭。
城下甘寧突然調轉馬頭。他臨走前甩出的飛鉤掛走了半麵軍旗,守軍們憤怒的喊聲在甕城裡回蕩。
呂範的斧刃映出他繃緊的下頜線。周瑜忽然按住他的肩甲,力道大得讓甲片哢哢作響。
暮色漸濃時,炊煙在軍營上空扭曲成詭異的形狀。孫尚香卸甲的聲音像冰棱碎裂,周瑜數到七聲時,她已消失在廊柱之間。
更鼓響起前,巡邏士兵看見大都督仍在城垛前佇立。他的披風被夜露浸透,卻始終盯著西南方向的星空。
說實話,呂範的武藝在跟隨孫策、孫權南征北戰的過程中早已得到充分驗證。雖然沒和黃蓋、韓當等人私下較量過,但從他滿身的戰功來看,應當不會比他們差多少。周瑜此刻有些拿不定主意——他清楚呂範的武藝確實不凡,與黃蓋、韓當不相上下,可那兩人都被對麵生擒了啊。
"公瑾還猶豫什麼?讓我去挫挫那狂徒的氣焰,叫他見識江東豪傑的本事!"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也罷...子衡務必當心,甘寧絕非等閒之輩。"周瑜最終還是鬆了口,不過暗中已做好安排,萬一呂範不敵也好及時救援。
"放心瞧好吧!"呂範扛著長斧快步下城,點齊一隊精兵,城門開啟時便縱馬衝了出去。這些年他在戰場上未嘗敗績,雖說甘寧近來連敗黃蓋等大將,但他自信不會輸給對方。
城下的甘寧正騎著戰馬來回踱步,腰間粗鐵鏈拖在地上嘩啦作響,嘴裡罵聲不絕。軍陣後方,劉蒼身披金盔鐵甲,橫握霸王槍觀望戰況,轉頭問身旁的鐵騎統領:"今們會應戰嗎?"
"殿下,前幾天叫罵都沒動靜,估計還是..."這位統領是從屍山血海裡殺出來的悍將,話未說完就被打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