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蒼判斷,敵軍在遭受突襲後至少折損了一兩萬兵力,堪稱一場酣暢大捷。鐵騎踏著凱歌返回定陶時,迎接他們的是山呼海嘯般的歡呼——每個將士都知道,漢王昨夜又親手締造了傳奇。
戰局迎來短暫沉寂,雙方都在為決戰厲兵秣馬。劉蒼心如明鏡:此前突破兩萬伏兵時就殲敵數千,加上夜襲戰果,敵軍累計減員已近兩萬。原本十餘萬大軍,如今恐怕不足十萬之數。
反觀漢軍,張燕的奇襲部隊已迂回敵後,而己方兵力正源源不斷彙聚,總數已達十萬之眾。更關鍵的是,曹操部眾多為倉促征召的新兵,馬騰麾下雖有驍勇胡騎卻疏於戰陣,而漢軍經過長期曆練,即便普通士卒也堪稱百戰之精兵。
當曙光初現時,戰場彌漫著壓抑的肅殺。戰士們默默整飭鎧甲、磨礪兵刃,直到雙方在箭程之外擺開陣勢。無數握緊兵器的手掌滲出冷汗,卻無人發出一絲聲響——所有人都明白,這將是一場載入史冊的血戰。
烽煙暗湧
鐵甲寒光中,曹操孤騎出陣,青鋒倒映著殘陽:"劉蒼,可敢前來一敘?"
高覽橫戟攔住去路:"主公當心詭計。"
"子遠多慮。"劉蒼撫著火麒麟的赤鬃,望向那道熟悉的身影。
史載曹孟德,月旦評語猶在耳:清平之砥柱,動蕩之梟雄。盛世可作蕭何,亂世便化豺虺。那句"寧裂天下袍,不教天下負"的狂言,倒顯出幾分真性情。
馬蹄卷起沙塵,兩道身影在陣前相逢。
"玄德彆來無恙?"曹操眯起眼,打量著這個龍章鳳姿的對手。若非各為其主,倒願與這般人物煮酒論英雄。
"孟德興兵至此,不知..."劉蒼忽然頓住。曾幾何時,自己仍在案頭翻閱這段金戈鐵馬的曆史。誰料命運弄人,竟教他親曆這英雄輩出的時代。看關雲長橫刀,觀諸葛亮搖扇,與這些青史留名的人物同台爭鋒——縱敗,亦是快事!
劉蒼深知自己幾乎不可能失敗。他不僅占據著曆史進程的優勢,還擁有一個不可思議的神秘係統輔佐。在這樣的雙重加持下,想輸都難。這大漢的江山注定要落入他的手中,這段曆史終將為他而有人或許會問:為何不擊敗曹操、劉備後將其收服?這兩人都是雄才大略之輩,收歸帳下豈不更好?但劉蒼看得透徹:曹劉皆是寧死不肯屈居人下的梟雄。即便強行收服,也終會遭到反噬。即便是他劉蒼,也不願時刻提防這兩個危險人物。
"劉蒼!你身為漢王,難道不該效忠朝廷,穩固大漢江山?"曹操率先發難。他故意將劉蒼一軍:既是漢王,就該朝拜天子。可天子在曹操掌控中,劉蒼若去必陷險境;若不去,便是對朝廷不忠。
"曹公說笑了。"劉蒼朗聲笑道,"我治下數州民生安樂,塞外異族儘數臣服。如今提起大漢威名,胡人誰敢不服?倒是曹公——何以將天子困在許都?那非龍興之地,不如遷往長安、洛陽?"
這提議自然被曹操拒絕。天子是他最重要的政治籌碼,豈能放手?
"不若我們劃地而治?"曹操退而求其次,"我可奏請天子,為你加官進爵。"他其實也在權衡:開戰勝負難料,代價巨大;維持現狀正好趁機積蓄實力。
劉蒼大笑搖頭:"曹公不必多言。"
魏王曹孟德如何巧言令色,如何妄圖割土分疆,皆非玄德公所求。
休要再提!當初是你先糾集人馬犯我疆界,如今見勢不妙就想抽身而退?天下哪有這般便宜事!劉玄德斷然回絕。固然,劃地而治若換作他人、另擇時機,或許堪稱誘人提議——但那是弱者屈膝求存之策。
而今我大軍壓境、勝券在握,若應允此事,豈非淪為九州笑柄?見玄德公心如鐵石,曹操眼底寒光驟現:既如此,唯有一戰。
"好!那便決生死!"曹孟德見遊說無果,當即勒馬抱拳。玄德公還禮輕叱,戰馬嘶鳴著奔回本陣。
曹軍陣前,孟德對西涼馬騰與眾將沉聲道:"此戰許勝不許敗。"風卷殘雲處,決定天下歸屬的鏖戰即將展開——若曹魏勝,非但東郡之圍立解,更能鯨吞徐、青、並三州;若劉氏勝,則兗州門戶洞開,秦涼二州唾手可得。屆時九州疆土三分,劉玄德獨掌其二,漢室神器終將易主。
"孟起將軍且壓陣。"曹操囑咐馬騰身旁銀甲小將,"待時機至,再做雷霆一擊。"自連番敗績後,曹營猛將或擒或困,眼下這般利刃,自然要用在致命時刻。馬超默然攥緊龍吟槍,虎目中的戰意卻灼得空氣發燙——他渴望著與那個人對決,渴望著用鮮血洗刷前恥。
"壽成兄亦需全力施為。"曹操又望向西涼雄主。馬騰重重點頭:"不必多言,吾等皆明此戰關乎存亡。"雖心有不甘,但這西涼梟雄不得不承認:論運籌帷幄,自己終究遜曹公一籌。
"殷署!"曹操突然厲喝,"率先鋒營出擊!"
曹操見馬騰父子俯首聽命,心中大石落地,轉向殷署等將領下令。殷署等人當即抱拳應諾,軍令如山。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全軍整備,出擊!"
戰鼓擂動間,殷署率眾將領著整齊劃一的步卒方陣衝鋒陷陣。刀光映日,盾列如牆,手嚴陣以待。
對陣的劉蒼此刻正對高覽沉聲道:"就讓背嵬軍在此戰揚名天下。"這支本該千年後才現世的精銳之師,此刻正閃耀著冷冽的鋒芒。
高覽激動領命,作為心腹大將,他深知背嵬軍的分量——這支源自南宋嶽家軍的鐵血之師,曾創下連破金軍拐子馬與十萬步卒的不朽傳奇。
真正的背嵬軍由鐵騎與重步構成:騎士佩長刀負勁弩,鐵盔鋼甲寒光凜冽;步卒執長槍挎,背負箭筒殺氣森然。臨敵時小隊迭進,大陣連環,如絞肉機般摧枯拉朽。
華夏五千載烽煙裡,每逢鼎革之際必現虎狼之師。在劉蒼的宏圖中,與背嵬軍比肩的還有四支傳奇勁旅,共稱五大精銳。其中北府軍位列五,乃是東晉謝玄所創的百戰雄師。
【華夏四大精銳騎兵簡錄】
四位:成吉思汗麾下"怯薛軍",蒙古鐵騎之典範
三位:吳三桂統領的"夷丁突騎",明末關寧勁旅
二位:秦王李世民的"玄甲軍",大唐鐵騎威震四方
首位:穆親創"背嵬軍",南宋一強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