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義集農會大院,氣氛有些沉悶。
一場由農會組織的“農業生產技術研討會”剛剛結束。與會的都是村裡最有經驗的老農和手藝最好的工匠。然而,討論的結果卻讓陸鳴的心沉了下去。
老農們普遍搖頭歎息:“陸隊長...不是我們不想辦法...實在是這地裡的活,老祖宗幾千年傳下來的法子,能想的都想了。咱們這地,肥力就這麼多,再怎麼伺候,一畝地打多少糧食,那是有數的!想再提高...難啊!”
“是啊,種子是祖輩傳下來的,糞肥也是那些法子...實在是沒轍了。”
工匠們也是一臉無奈:“陸隊長,您看這曲轅犁,傳了多少代了,樣式都差不多。要說改...我們這些粗人,實在想不出還能怎麼改啊?再改,不還是犁地嗎?”
“水車、風車...那都是大地方、有錢人家才搞得起的精細玩意,咱們這...沒那個手藝,也沒那個錢啊。”
研討會開得有些垂頭喪氣。老農和工匠們並非不努力,而是在他們固有的知識和經驗範圍內,確實已經看不到提升的空間了。這種因循守舊、缺乏突破性思維的困境,讓陸鳴感到了巨大的壓力。根據地要發展,軍隊要擴充,糧食是命根子!如果農業生產力無法突破,一切都將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唉...看來古代農業技術真的到瓶頸了。】
【沒辦法,小農經濟就是這樣。】
【主播彆灰心!】
就在陸鳴眉頭緊鎖,一籌莫展之際,彈幕裡突然出現了幾條帶著專業氣息的留言:
【主播!我是農學院的學生!我學過一些農業史和農技知識!】
【對!我也是!在不依賴現代機械的情況下,其實還是有很多辦法可以提升產量的!】
【老農和工匠們受限於時代,知識有盲區!我們可以提供思路!】
這幾條彈幕,如同黑暗中的燈塔,瞬間點亮了陸鳴的希望!他立刻集中精神,仔細觀看。
【首先說種子!】一個id為“農學小能手”的網友發言:【古代農民留種都是選長得好的,但這隻是表型選擇,效率低!可以進行簡單的‘穗選法’和‘粒選法’!就是在收獲前,在長勢最好的田塊裡,挑選穗大、粒飽、無病蟲害的優良單株,單獨收割、脫粒、晾曬、儲藏,作為下一年的種子!這樣連續選幾年,種子質量能明顯提升!】
【還有!可以嘗試‘異地換種’!同一個品種在不同地方種幾年後,可能會退化,和鄰近村子交換種子,有時能起到複壯增產的效果!】
【再說肥料!】另一個網友補充:【老農隻知道用糞肥和綠肥,但施肥方法可以改進!比如‘穴施’、‘條施’,集中施肥在作物根部,比撒施效果好!還可以製作‘堆肥’,把秸稈、雜草、人畜糞便混合堆積發酵,腐熟後肥效更高!還有骨粉!把動物骨頭燒酥磨成粉,是很好的磷肥!】
【對了!豆科植物,比如大豆、花生,根瘤能固氮!實行‘禾豆輪作’或者‘間作套種’,比如玉米地裡套種大豆,能有效養地增產!】
【農具也能改進!】第三個網友發言:【曲轅犁雖然成熟,但犁鏵犁頭)的材質和形狀可以優化!想辦法找更好的鐵,打造更鋒利、更耐磨的犁鏵!犁壁翻土板)的弧度也可以調整,讓翻土更順暢省力!】
【還可以推廣‘耬車’!就是播種器,能精確控製行距和播種量,比手撒省種又均勻!】
【水車搞不定,可以先搞‘翻車’龍骨水車)!用人力或畜力驅動,結構相對簡單,提水效率比戽鬥高多了!】
一條條具體、可行、遠超這個時代農民認知的技術建議,通過彈幕呈現在陸鳴眼前。他越看越激動,越看越有信心!
“太好了!太好了!”陸鳴猛地一拍桌子,把旁邊愁眉苦臉的農會乾部和老農工匠們都嚇了一跳。
“同誌們!有辦法了!”陸鳴興奮地站起身,臉上陰霾一掃而空,“剛才...剛才我仔細思考了一下,結合一些...一些古籍上的記載和我的琢磨,想到了幾個提高產量的辦法!”
他不能直接說是彈幕教的,隻能假托古籍和自己的思考。
他按照彈幕提供的思路,一條條清晰地講解起來:
“王老伯!關於種子,我們不能總是用普通的留種方法!我們要‘優中選優’!今年秋收,咱們組織人手,專門去長勢最好的地裡,挑那些穗子最大、顆粒最飽滿的麥穗,單獨收起來,明年就用這些種子!這叫‘穗選法’!”
“李大叔!肥料方麵,我們不能光用生糞!我們可以把秸稈、雜草、人畜糞便堆在一起,蓋上土,讓它發熱發酵,變成又黑又爛的‘堆肥’,這樣的肥料勁更足!這叫‘漚肥’!”
“張師傅!農具也能改!咱們想辦法找點好鐵,把犁頭打得更尖更硬!還可以試著做一種叫‘耬車’的播種家夥事,能讓播種又快又勻!”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陸鳴講得深入淺出,既有理論,又有具體操作辦法。老農和工匠們開始還聽得將信將疑,但隨著陸鳴越講越細,他們的眼睛漸漸亮了起來!
“穗選法?這...這聽起來有道理啊!”
“堆肥?俺爹好像說過...但沒這麼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