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當許衡施禮告退時,忽聞身後傳來沙場老將罕見的慨歎:
"許郎少年英雄,孫某平生僅見。若得天意,願永不與君為敵。"
許衡聽罷稍感詫異,未曾料到孫堅會說出這番話來。以孫堅素日性情,能對自己坦言這些,可見他確實對自己頗為信任。
許衡略作思量,停下腳步,轉頭看向孫堅,問道:“待此事落定,不知君侯今後有何打算?”
孫堅被問及未來去向,神情間顯出一抹悵然。他確實有些迷茫,不知前路何方。
“袁公已離開魯陽,正往陽人與某會合,想必是因袁本初集結眾傑西進,欲迎陳王入雒陽之事。”
許衡微微頷首,對此了然於心。孫堅所言之事,他自然知曉。
如今河南尹地界風雲彙聚,各路豪強齊聚,形勢一觸即發。許衡尚能以回兵為由避開紛爭,孫堅卻無這般僥幸。此刻的他,注定要與袁術同進退,難以獨善其身。
見許衡目光灼灼地望著自己,孫堅繼續道:“去年吾等與胡軫、呂布激戰時,李傕曾率軍犯豫州之境,孔伷聞訊驚懼成疾,至今臥病難起。袁公先前來信,欲表某為豫州刺史,駐軍潁川陽翟。”
許衡眉梢微動,心中暗自思忖。
因自己的到來,諸多事件的時間已有偏移。董卓遷都的時機與曆史上不同,李傕攻入潁川的時間亦有變化。而孔伷的死期,似乎也與原先有異。
提及豫州刺史孔伷之死……
許衡始終心存疑慮。
據史書記載,孔伷是因聽聞李傕入境,驚嚇過度而病亡,寥寥數語,含糊不清,令人不解。堂堂六百石監察,既敢參與討董,竟因敵軍入境就被活活嚇死?未免太過荒謬。
許衡覺得事情未必如此簡單。
自董卓任命孔伷為豫州刺史,至其身亡,不過短短一年。如此短暫的任期,竟使一位名士重病而歿?即便真是如此,可在他死前,豫州兵馬便已歸孫堅統率,這又是何故?
孫堅率豫州郡兵抵達陽人前線迎戰華雄、胡軫與呂布。此事既可視作孔伷深明大義之舉,亦可理解為孫堅兵臨城下迫使孔伷不得不調撥兵馬。
然而即便孔伷已傾其所有,在此期間袁術仍上表朝廷,舉薦孫堅接任豫州刺史一職,意圖取代孔伷掌管豫州二郡四國。
頗具諷刺意味的是,袁術剛完成舉薦,孔伷便因李傕威嚇而猝亡,其適時的離世恰為孫堅騰出位置。梳理這不足一年間的事件脈絡,不難發現——孔伷與前任荊州刺史王睿、南陽太守張谘如出一轍,皆殞命於孫袁聯手布局之中。
......
許衡沉思片刻,忽向孫堅深施一禮:"君侯,你我本素昧平生,因共討胡軫、呂布方得相識。此番彆後恐難再會,容衡進言一句,望君侯三思。"
孫堅神色淡然:"許公子但說無妨。"
許衡長歎:"以在下立場本不該多言,然適才君侯言道不願與我為敵,故今日鬥膽相告——豫州非君侯久留之地。以君侯如今之聲譽,恐會招致殺身之禍。"
此言一出,帳內霎時鴉雀無聲。
孫堅麵頰肌肉微微抽動。
好個狂妄小兒!
他的手不自覺地移向腰間佩刀......卻又緩緩鬆開。
帳門外,典韋如山嶽般矗立。這位身負精鐵大戟與重盾的猛將,魁梧身形竟將陽光都遮蔽大半。孫堅瞥見這般威勢,心頭亦不免震顫。
強壓怒火後,孫堅切齒道:"某如何就聲名狼藉?豫州為何去不得?"
許衡將孫堅細微動作儘收眼底,卻毫無懼色——有典韋鎮守帳外,何須擔憂?
這支特製重戟與加厚鐵盾,連同量身鍛造的全身鎧甲,已將典韋武裝成攻守兼備的戰爭機器。此刻這尊兩米高的鋼鐵巨人,堪稱戰場殺神。
天下有他守護,許衡感到自己可以肆意闖蕩。
荊州少主許衡的......三國逍遙錄。
孫堅長長吐出一口氣,道:"許公子,許衡能當荊州刺史,難道孫某就不能做豫州刺史嗎?你到底想說什麼?"
許衡輕聲道:"家父入主荊州時,可沒有隨意誅殺名士的行為。"
"你......!"
孫堅霍然站起,怒目圓睜:"你這話是什麼意思?"
"君侯既然做了,還怕人議論嗎?南陽張府君乃潁川名士,去年因軍糧之事被君侯處決,南陽士族至今仍心存芥蒂......敢問君侯,若非袁公支持,您此次北上,那些南陽豪族會給您供應一粒糧食嗎?"
"這......"
孫堅麵頰抽搐,額頭青筋暴起。
他雖滿腔怒火,不願承認......但心底明白,許衡所言非虛。
誅殺當地名士的後果,絕非尋常人能夠承擔。
當年曹操在兗州遭張邈、陳宮反叛時,整個兗州士族幾乎無人支持曹操,八郡國同時叛亂,僅剩三座小城供其周旋......
僅憑陳宮、張邈和呂布絕無可能做到,必然是兗州士族集團集體參與的結果。
曹操擅殺兗州名士邊讓,令當地士人徹底失望。
平定叛亂後,曹操雖重掌兗州,卻再難任用本土士族......隻能依靠荀彧招攬潁川士族作為後盾。
曹操好歹出身名門,曾任朝廷重臣,又是袁紹心腹,殺了名士尚且如此......
他孫堅算什麼?
祖上不過是吳縣小吏,憑軍功起家的莽夫——在龍興之地殺了名士張谘,若無袁術庇護,早就被南陽豪族暗中除掉了,還談什麼討董?
許衡的話點醒了孫堅——若要當這個豫州刺史......就必須重蹈覆轍!
前往豫州......誅殺現任豫州刺史、名士孔伷。
喜歡三國:曹營悍將,從馬鐙破陣開始請大家收藏:()三國:曹營悍將,從馬鐙破陣開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