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紀委書記的“歡迎”,笑裡藏刀的試探!
趙莉那句略顯尖銳的問話,像一根針,輕輕刺破了會議室表麵那層溫情脈脈的薄膜。
原本稀稀拉拉的掌聲戛然而止,空氣仿佛在一瞬間被抽走了,變得滯重而粘稠。所有人的目光,無論是真心還是假意,都從林淵的身上,轉移到了主位上的孫明哲臉上。
這是一場無聲的觀望。
新來的“空降兵”該如何安置,這不僅是一個分工問題,更是一次權力的劃分與立場的宣示。在座的每一位,都是在官場裡浸淫多年的老手,他們深知,一個看似簡單的分工,足以決定一個新任領導未來的走向——是手握實權,大展拳腳,還是坐上冷板凳,虛度光陰。
被眾人注視的孫明哲,臉上的笑容沒有絲毫變化,依舊是那副和煦如春風的模樣。他端起麵前的茶杯,不緊不慢地吹了吹浮在水麵的茶葉,輕輕呷了一口。
整個會議室,隻聽得見他放下茶杯時,杯底與桌麵那一聲輕微的碰撞。
“嗬嗬,趙書記還是這麼個急脾氣嘛。”孫明哲放下茶杯,目光轉向趙莉,語氣裡帶著幾分長輩對晚輩的寬容與調侃,“這是好事,說明我們趙書記工作熱情高,乾勁足啊!”
他一句話,就將趙莉帶著逼問意味的提問,輕飄飄地定性為了“工作熱情”。
趙莉的嘴角抽動了一下,那精心描畫的唇線顯得愈發刻薄,但她終究沒有再開口。官大一級壓死人,孫明哲雖然從不拍桌子瞪眼,但他那“和稀泥”的功夫,卻比任何疾言厲色都更讓人難受。
孫明哲轉過頭,目光落回到林淵身上,眼神裡充滿了“關切”。
“林淵同誌啊,你彆介意,趙書記沒有彆的意思,就是心直口快。”他笑著說,“至於分工嘛,不急,不急。你剛來我們紀委,對情況還不熟悉,我們不能急著給你壓擔子,更不能搞‘下馬威’那一套嘛!”
他頓了頓,環視了一圈會議桌旁的眾人,聲音不大,卻清晰地傳到每個人耳朵裡:“林淵同誌是錢書記親自點將,送到我們紀委來的寶貴人才,是我們未來的希望。對於這樣年輕的同誌,我們這些老家夥,要做的不是使用,而是愛護,是培養!要讓他先看,先聽,先學,把基礎打牢了,以後才能走得更遠、更穩,大家說,是不是這個道理?”
一番話說得是情真意切,冠冕堂皇。
會議室裡立刻響起了幾聲附和。
“孫書記說得對,是要先熟悉情況。”
“是啊,紀委的工作專業性強,不能操之過急。”
林淵靜靜地聽著,臉上掛著謙遜的微笑,仿佛完全被孫書記這番體貼入微的關懷所感動。
但他心裡,卻比誰都清楚。
這一番話,看似是“愛護”,實則是“架空”。不分工,不壓擔子,就意味著沒有職權,沒有抓手。讓他“先看先聽先學”,就是讓他當一個沒有實權的巡視員,每天在各個辦公室之間遊蕩,被所有人客客氣氣地供著,卻永遠也接觸不到真正的核心業務。
時間一長,一個沒有具體分管領域、無法建立自己威信的副書記,自然而然就會被邊緣化,成為一個可有可無的擺設。
好一招“捧殺”之計。
林淵沒有急著表態,他隻是微微側頭,看了一眼斜對麵的那位黃德功副書記。
從始至終,這位清廉值高達+75的老人,都像一尊入定的石佛。他低著頭,用一支紅筆在文件上專注地勾畫著,仿佛外界的一切都與他無關。孫明哲的話,沒有讓他的眼皮抬起分毫;趙莉的挑釁,也沒有讓他的筆尖停頓一秒。
那團凝而不發的白金色官氣,將他與周圍這片灰色的氛圍,隔絕開來。
林淵收回目光,心中已有了計較。他知道,今天他必須有所回應,既不能顯得急功近利,也不能任由對方把自己當成一個任人擺布的棋子。
他清了清嗓子,身體微微前傾,姿態恭敬。
“感謝孫書記的愛護,也感謝各位領導的關心。”他的聲音不大,但很清亮,讓會議室裡嘈雜的附和聲瞬間安靜了下來,“孫書記說得對,我作為一名新人,確實需要一個學習和適應的過程。我完全服從組織的安排。”
聽到這裡,孫明哲臉上的笑容更深了,趙莉的嘴角則揚起一抹不易察覺的譏誚。果然是個沒經驗的毛頭小子,三言兩語就被哄住了。
然而,林淵的話並沒有說完。
“不過,”他話鋒一轉,“學習不能隻停留在表麵。我希望能儘快地、深入地了解我們紀委工作的每一個環節。所以,我有一個不成熟的想法,想請孫書記和各位領導批評指正。”
孫明哲端著茶杯的手,在空中停頓了一下,他臉上的笑容不變,隻是眼神深處,閃過一絲難以捕捉的意外:“哦?林淵同誌有什麼想法,但說無妨嘛!我們紀委最講究民主,鼓勵年輕同誌大膽建言!”
林淵的目光掃過在座的每一個人,語氣平靜而誠懇:“我希望能從我們紀委最基礎、最一線的崗位開始學習。比如,跟著案管室的同誌,學習案件線索的流轉程序;或者,跟著審理室的前輩,旁聽案件的審理討論。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隻有真正把自己當成一名普通的紀檢乾部,去親身參與,才能最快地掌握業務,儘早為我們紀委的工作分憂。”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這番話說完,會議室裡再次陷入了寂靜。
這一次,寂靜中卻多了一絲彆樣的味道。
趙莉臉上的譏誚僵住了。她沒想到,這個看起來溫順無害的年輕人,竟然會提出這樣的要求。這哪裡是“學習”,這分明是以退為進,想要直接插手具體的業務!案管室和審理室,那都是紀委的核心部門!
而那些原本抱著看戲心態的常委們,看向林淵的眼神也變了。他們開始重新評估這個由市委書記親自送來的年輕人。他不按常理出牌,既沒有爭權,也沒有認慫,而是選擇了一條誰也挑不出錯的“實踐出真知”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