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的深圳,盛夏的晚風裹挾著海腥味吹過深南大道。林燁站在剛落成的華燁電子大廈天台,望著腳下這片如星海般鋪展的燈火。遠處工地上打樁機的轟鳴與近處車間裡流水線的節奏交織成特區的夜曲。
林總,塑料廠那邊鬆口了。老趙擦著汗從天台樓梯走上來,同意先供貨後付款,但要求用港幣結算。
林燁的指尖輕敲欄杆,目光掃過遠處蛇口港的貨輪燈光。父親筆記裡特區是試驗田的批注在腦海中浮現,而此刻他正站在這片試驗田的中心。
港幣就港幣,但價格要按今天的彙率鎖定。
轉機發生在第三天傍晚。一個穿舊軍裝的老者來到華燁廠區,從帆布包裡取出用油紙包裹的圖紙:張爺讓我送來的,說是林工當年留下的。
圖紙上是改進型注塑機的設計圖,頁腳標注著1982年特區技術攻關項目。更令人驚訝的是,配套的零件清單完全基於國內可采購的材質。
自己造。林燁連夜召集技術骨乾,用國產電機替代進口件。
車間裡燈火通明第七夜,第一台自主組裝的注塑機終於調試成功。當流水線重新運轉時,工棚裡爆發出歡呼聲。但危機總是不期而至——周一清晨,海關突然查封了剛到港的日本機芯,理由是涉嫌走私。
栽贓。老趙看著開箱後滿箱的磚頭,拳頭握得發白。
將計就計。林燁轉身對會計說,把這批的損失做進成本,我們去申請退稅。
這場風波意外帶來了轉機。稅務稽查員在查賬時,發現華燁的研發投入占比達到銷售額的15,遠高於同行。這份報告陰差陽錯地送到了剛成立的深圳市科創委。
重點扶持企業。批文下來的那天,林燁在父親墓前燒了副本,您說的試驗田,開始結果了。
但真正的考驗才剛開始。隨著華燁的電子表產量躍居華南第一,競爭對手的暗箭也從四麵八方襲來。先是有港商在展銷會上當眾質疑華燁手表的防水性能,後是有匿名信舉報華燁偷稅漏稅。
明槍易躲,暗箭難防。老趙憤憤地撕掉舉報信。
林燁拿起一塊最新下線的樣品,讓他們看看什麼叫實力。
在秋季廣交會上,華燁的展位前擺了個魚缸。林燁當眾將十隻電子表浸入水中,展台大屏幕的計時器同步開始48小時倒計時。這個行為藝術般的創意,讓華燁手表一舉打開海外市場。
然而危機總在巔峰時刻降臨。1997年春節前,華燁最大的客戶突然破產,拖欠的貨款足以讓公司資金鏈斷裂。雪上加霜的是,銀行在這個節骨眼上收緊信貸。
工資還能發三個月。會計的彙報讓會議室氣氛凝重。
不必。林燁展開特區規劃圖,我們去談個新項目。
他看準了市政府推廣三來一補政策的機會,主動提出承接香港電子企業的外包訂單。這個險招讓華燁在危機中完成了從品牌商到製造服務商的轉型。
雞蛋不能放在一個籃子裡。當第一批外包訂單下線時,林燁對管理層說,但更要記住,籃子要握在自己手裡。
亞洲金融風暴來襲時,這個布局顯示出威力。當同行在彙率波動中掙紮時,華燁的外彙對衝策略讓其逆勢擴張。更關鍵的是,林燁在這個時期低價收購了多家瀕臨破產的配套工廠。
危機危機,危中有機。看著新並購的模具廠設備搬入園區,林燁想起父親的話。
千禧年鐘聲敲響時,華燁電子已成為擁有五個產業園區的集團企業。但站在新落成的研發中心頂樓,林燁的目光越過特區的燈火,望向更遠的黑暗——那裡,新的挑戰正在醞釀。
林總,新加坡的客戶想談智能手機代工。秘書遞過邀請函。
告訴他們,華燁不做代工。林燁轉身看向研發團隊,我們要做自己的手機。
夜色中,特區燈火如星河流轉。而在更遠的太平洋彼岸,山本家族的第三代繼承人正在斯坦福大學攻讀半導體專業。命運的齒輪,已經開始新的轉動。
喜歡重生1983:開局戰神歸來請大家收藏:()重生1983:開局戰神歸來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