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水港工地的夯聲還在耳畔回響,林燁已經站在了上海外灘。1984年初春的黃浦江麵,駁船鳴著汽笛穿過晨霧,對岸陸家嘴還是一片低矮的廠房和農田。
"林總,和平飯店的房間訂好了。"趙廣財提著行李跟上,"按您吩咐,要了朝北的房間,正好能看到證交所大樓工地。"
林燁望著外白渡橋上來往的無軌電車,目光銳利。選擇上海作為下一站,不僅因為這裡是未來的金融中心,更因為父親筆記中一句cryptic的記錄:"浦西七號庫,見龍在田。"
"陳家在深圳失手,肯定會把重心轉移到上海。"林燁走進飯店旋轉門,大理石地麵映出他疲憊卻堅定的身影,"我們要搶在他們前麵布局。"
房間電話錄音裡已經有三個未接來電——兩個來自深圳管委會催促交接工作,一個來自香港的陌生號碼。林燁直接撥通秦參謀長專線:"伯伯,我到上海了。"
"動作夠快。"電話那頭傳來鍵盤敲擊聲,"給你個聯係方式,上海證交所籌備組的王組長,他父親是我的老戰友。"
第一場會麵安排在南京東路的老半齋酒樓。王組長是個戴眼鏡的知識分子,見麵就推過來一遝材料:"股票認購證試點方案,下個月開始征求意見。"
林燁快速翻閱文件,心跳加速。他記得前世上海最早發行的"飛樂音響"股票,認購證黑市價翻了幾百倍。但方案裡嚴苛的條件讓人望而卻步:需要本市戶口,限購數量,還要單位蓋章。
"王組長,特區經驗表明,限製太多反而滋生黑市。"林燁斟酌用詞,"如果允許異地認購,反而能規範市場。"
"難啊。"王組長搖頭,"現在反對聲音很大,說這是搞資本主義。"
臨彆時,林燁"無意間"落下個信封,裡麵是深圳特區資金流動的分析報告。他知道,這份報告比任何說辭都管用。
接下來三天,林燁像上緊的發條。白天拜訪各大百貨公司調研供貨情況,晚上在飯店房間繪製資金流向圖。趙廣財負責跑腿,用特區帶來的"大團結"開路,很快摸清了上海的地下金融網絡。
"黑市主要在十六鋪碼頭一帶。"趙廣財壓低聲音,"認購證還沒發行,期貨交易已經開始了。聽說有溫州幫在大量囤積糧票,準備兌換認購證。"
林燁在地圖上畫了個圈。溫州幫的出現印證了他的判斷——民間資本早已嗅到機會。但更讓他在意的是另一個消息:陳家的人上周就在國際飯店包了長租套房。
"查清楚誰在牽頭。"
"叫陳立群,陳立明的堂弟。聽說帶了個香港操盤手過來。"
較量在無聲中開始。林燁通過潮汕商會聯係上溫州幫頭目,在城隍廟茶樓密談兩小時;陳立群則宴請銀行係統官員,在外灘俱樂部舉辦酒會。
轉折點發生在周六早晨。林燁在和平飯店餐廳遇到一位白發老人獨自用餐,對方手邊放著英文版《金融時報》。他注意到老人用紅筆圈出的一則消息:美國利率波動對新興市場的影響。
"老先生也關注國際金融?"林燁上前搭話。
老人抬頭打量他:"年輕人懂這個的不多。"
交談中林燁得知,老人是解放前上海證券交易所的最後任經理,現在被返聘為顧問。更關鍵的是,老人透露了個重磅消息:中央正在研究放開個人股交易限製。
"但有個前提,"老人用筷子蘸水在桌上寫了個"穩"字,"不能亂。"
林燁立即調整策略。他讓趙廣財停止接觸黑市,轉而聯係上海財經大學的教授,讚助召開"證券市場規範化"研討會。同時通過秦參謀長的關係,向上麵遞交了《關於建立全國統一證券市場的建議》。
陳立群很快察覺到變化。研討會第二天,國際飯店打來匿名電話:"林總,陳先生想請您吃個便飯。"
飯局設在錦江飯店包間。陳立群與陳立明有七分相像,但氣質更陰柔:"家兄在深圳多蒙照顧。聽說林總對證券市場很有見解?"
"略知皮毛。"林燁轉動茶杯,"陳先生有何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