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術滿麵春風地策馬出城。
劉備緊隨其後,轉身之際,唇邊浮現意味深長的笑意。
孫策與周瑜走在隊伍末尾。
待袁劉二人遠去,孫策感歎道:"未料我軍竟成決勝關鍵。"
"方才袁公路暗中許諾,若助他奪得帥位,願撥糧十萬石,精兵一萬。"
"這報酬著實不菲。"
"公瑾以為如何?"
周瑜遙望天際浮雲:"當以剿滅林辰為首要。"
"袁術私藏玉璽,其心路人皆知。"
"然若無真才實學,終將自取其禍。"
"劉玄德早與我們通消息,今日局麵試問他已料定。"
"伯符還在遲疑麼?"
孫策輕蹙眉頭:“袁術出手倒是大方。”
周瑜從容一笑:“若敗於林辰之手,天下儘歸他人,區區糧草兵馬,又有何用?”
“論才乾,袁術遠不及劉備......”
孫策沉聲歎道:“此言不虛。”
“袁術心懷異誌,不可輕信。”
“我心中已有決斷。”
“出發!”
話音未落,二人已並肩朝城外疾行而去。
…………
晴空如洗,碧霄無雲。
夏口城外,三十萬大軍陣列森嚴,氣勢如虹。
袁術、劉備、孫策立於臨時搭建的點將台上。
感受到士卒們疑惑的目光,袁術昂首上前,揚聲道:“今日召集三軍,是為推舉聯軍主帥!此後討伐林辰之戰,各部皆需聽令而行,違者——共誅之!”
此言一出,台下兵將頓時嘩然。
“袁公門第顯赫,盟主之位非他莫屬!”
“荒謬!劉皇叔乃漢室宗親,坐擁兩州之地,方為帥才!”
“劉備不過販履之徒,白溝之敗猶在眼前!唯袁公可率我等擊潰林辰!”
“吾等隻認劉皇叔!”
…………
袁劉兩軍爭執不休,唯有孫策部屬默然——江東子弟皆知孫策難與二人爭鋒。
袁術對台下爭議充耳不聞,繼續高聲道:“本將知有人不服,故特於三軍陣前公推主帥!”
“淮南將士聽令!無論何人當選,爾等須如本將一般竭力擁護,違者——斬!”
銘記一切皆為漢室江山,一切皆為平定叛亂。
淮南將士稍作停頓,隨即齊聲回應。
袁術目光掃向孫策與劉備,雖未言語,意圖已明。
孫策跨前高呼:“江東五萬兒郎聽令,今日推舉主帥,其令即吾令,違者斬!”
“可明白?”
“吼——”
眾人目光轉向劉備。
劉備上前幾步,聲若洪鐘:“袁孫二位將軍所言極是。”
“推舉眾望所歸者為盟主,方能號令三軍剿賊。”
“我亦讚同。”
“徐州將士聽令,無論何人當選,不得異議!”
“諾!!!”
十萬徐州兵聲震九霄。
見二人表態,袁術笑意更深。
“既然二位無異議,各自書寫人選公示三軍,以示公允,如何?”
“善!”
袁術撫掌大笑。
侍從迅速設好三案,備齊文房四寶。
袁術立於案前,對孫策笑道:“伯符當選出真正勝任之人,不必顧忌舊誼。”
孫策拱手:“將軍坦蕩,策自當公正推舉。”
袁術提筆揮毫:“二位請!”
劉玄德與孫伯符亦未落於人後,提筆揮毫間寫下數行墨跡。
袁公路起身而立,麵對浩蕩三軍高聲道:"袁氏四世居三公之位,術自幼研習兵書戰策,值此亂世更據淮南膏腴之地,甲兵數十萬之眾,故自認堪當盟主大任。"
"故此吾所擇者,乃己身也。"
言罷展露素箋,其上狂草書就"袁術"二字。
劉玄德唇邊掠過一絲譏誚笑意,昂首上前朗聲道:"備乃中山靖王苗裔,孝景皇帝玄孫,自黃巾亂起曆經百戰,誅逆無數。"
"討董卓斬華雄者雲長也,破呂布者吾兄弟三人,此天下共知。"
"今奉天子詔討伐林逆,自當義不容辭,故擇己為盟主。"
示人紙箋上赫然寫著"劉備"二字。
二人之舉皆在眾人預料之中,無甚驚奇。
皆知今日盟主歸屬,實係於孫伯符一念之間。
孫策感受眾人期盼目光,朗然笑道:"承蒙諸位厚望,策誠惶誠恐。"
"本以晚輩之身,原不當覬覦此位。"
"然為漢室榮光,為剿滅叛賊林逆。"
"故當秉公而斷,絕不徇私。"
吾之抉擇乃......"
孫策刻意頓挫,緩緩展開素箋。
待兩個虯勁大字呈現時,滿場嘩然。
"怎會如此?"
"孫將軍非袁公麾下乎?何以另擇他人?"
四下竊議紛起,場麵倏然凝滯。
久候歡呼的袁公路不見動靜,蹙眉環視。
但見淮南諸將皆麵如土色,眸中儘是苦澀。
心頭驟緊,急視孫策所展素箋。
兩個酣暢淋漓的大字刺入眼簾——
"玄德"。
“荒謬!荒謬至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