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目雜:“我們引外族入境,禍及幽州百姓,是否過於……”
他話未說完,戲誌才已打斷:“幽州既歸林辰所有,守土之責便在他身。若無力保全,自當易主。”
“弱肉強食,本是天理。”
“何況即便主公不聯絡丘力居,他又怎會放棄南下之心?”
“若等林辰山窮水儘時烏桓再趁虛而入,百姓之苦更甚。”
曹操明白戲誌才在寬慰他,長歎一聲,壓下雜念:“子孝,召周瑜、劉繇前來,商議渡河後的部署。”
"咚!!!"
很快,劉繇與孫策同時趕到曹操麵前。
曹操將邯鄲戰況告知二人。
聽聞此事,劉繇和孫策都露出難以置信的神情。
劉繇感歎:"青州戰事未平,林辰竟已轉戰千裡之外的邯鄲,剿滅了張燕。"
"雖說剿滅張燕對朝廷有益,但眼下時機......"
"唉......"
劉繇不禁為漢室前途擔憂。
他憂慮的不隻是林辰,更包括曹操、孫策、袁術等日漸壯大的諸侯勢力。
待天下平定之時,朝廷與天子還能號令這些亂世梟雄嗎?
曹操並未察覺劉繇的憂慮,目光凝重地望向鄴城方向:"可靠情報顯示,林辰正進軍範陽城對付烏桓騎兵。"
"這正是我軍良機。"
"必須速取鄴城,讓林辰首尾難顧,逐步將其驅逐出冀幽二州。"
劉繇和孫策齊聲讚同:"理應如此。"
"朝廷既封曹公為天下兵馬大元帥,此戰自當由您指揮,我等謹遵號令。"
曹操滿意點頭,遙指黃河北岸:"孫策率四萬精兵為先鋒,速攻黎陽。"
"我親率十五萬大軍殿後,為你解除後顧之憂。"
"劉州牧率部從濮陽東進,儘快與劉備會師。"
"會師後由東麵迂回魏郡,從後方合圍鄴城,切斷敵軍所有援軍。"
孫策與劉繇略作思量,同時抱拳:"謹遵將令。"
而後恭敬告退。
孫策回到軍中,周瑜、程普、黃蓋等將領立即聚攏過來。
待孫策說明曹操任命他為先鋒後,
程普和黃蓋都躍躍欲試:"如今天下目光都聚焦河北戰場。"
孫策輕輕頷首:“公瑾,攻打黎陽有何良策?”
周瑜在帳中踱步良久,緩緩開口:“黎陽乃鄴城門戶,現由高覽率三萬兵馬駐守。”
“觀其,林辰並無死守之意。”
“若我軍放緩行軍,與曹軍保持百裡之距,敵軍必會主動撤出黎陽。”
程普聞言色變:“仰仗曹操大軍威勢取勝,豈是大丈夫所為?”
“既為先鋒,就該截斷敵軍退路。”
“縱使一時難克黎陽,亦可待大軍合圍。”
黃蓋立即附和:“程將軍所言極是。首戰若不能打出威風,豈不讓天下人小覷主公?”
“周公瑾這番避戰言論,主公切不可取!”
周瑜眉峰微蹙:“兩位將軍,此戰非為逞匹夫之勇。”
“可還記得當初手中無兵時,處處遭人冷眼的滋味?”
“先主雖威名遠播,伯符兄卻隻能在江都艱難求生。”
程普拍案而起:“乳臭未乾的小子,也敢妄議先主?”
“可敢出來與某比試,看看你的真本事?”
孫策見狀勃然變色:“敵軍未破,先起內訌,此乃取敗之道!”
“二位叔伯與公瑾皆是吾之股肱。”
“父親早逝後,我帶著幼弟弱妹曆經艱辛,方有今日四萬大軍。”
“公瑾提議保存實力,正合我意。”
“若連我的軍令都不遵,兩位現在便可離去,從此孫家與二位恩義兩絕!”
字數控製在450字以內,以下為
河岸邊,孫策劍眉微蹙。程普、黃蓋對視一眼,皆從對方眼中看到驚色。"末將豈敢違抗軍令?"老將抱拳時,甲胄發出清脆碰撞。青年統帥緊繃的麵容稍霽,忽上前握住兩位老將手腕:"如今這家底,經不起折騰。"指尖傳來的溫度讓黃蓋恍惚想起當年那個拽著他衣角討教箭術的少年。
遠去的馬蹄聲裡,周瑜輕撫腰間玉佩。跪地的兩位老將沒看見,年輕主君轉身時與摯友交換的那個眼神。黃河水裹著浮冰奔湧,五日渡河的二十五萬大軍留下滿地車轍。"報——"斥候的喊聲刺破晨霧,孫策摩挲著虎口處的繭,想起離京時典當的那方玉璽。
鄴城方向的驛道上,高覽勒馬急停,漫天塵土中那道熟悉身影令他險些墜鞍。"嶽將軍?"他滾鞍下馬時,鎧甲刮破了掌心。嶽飛扶住他顫抖的手臂,遠處黎陽城頭的戰旗正獵獵作響。
【451】
“延後撤軍?”
“此言何意?”
嶽飛沉聲道:“末將欲率背嵬軍於鄴城外設伏,斷曹軍鋒芒,挫其銳氣!而今孫策為先鋒,引四萬兵逼黎陽。若高將軍即刻撤離,曹軍恐按兵不動,伏擊之計便成徒勞。故請將軍暫留兩日。”
高覽朗聲大笑:“若能重創其先鋒,自當鼎力相助!我可調精銳助嶽將軍一臂之力。”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嶽飛沉吟片刻,搖頭:“孫策緊盯黎陽,將軍若調兵,反易打草驚蛇。”
高覽麵露憾色:“大軍不動,唯我獨隨嶽將軍充作士卒,可否?”
嶽飛頷首:“可。但請將軍妥善安排城防,撤離時勿誤時機。”
高覽抱拳:“自然!嶽將軍稍候,某去去便來!”
…………
黎陽官道,煙塵漫卷。
孫策領軍徐行,陣型嚴整無隙。忽有探馬急報:“高覽仍未棄守黎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