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眼鎮異聞錄:水龍抬頭
第一章紅繩與螺殼
七月半的頭場雨裹著紙錢灰斜斜打在青石板上,林深攥著褪色的牛皮紙袋走進巷子時,三百年老榕樹的氣根垂落如簾,在雨霧裡泛著青白的光。朱漆剝落的木門應手而開,堂屋供著尊麵目模糊的泥塑神像,案上香爐積著半寸厚的灰,三支新鮮白燭燃得正旺,蠟油蜿蜒成蛇形。穿靛藍土布衫的王婆婆端著銅盆出來,盆裡浸著十幾條鮮紅棉繩,水色渾濁如血。"今夜子時水龍抬頭。"老嫗攪動紅繩的枯手突然停住,渾濁眼珠轉向林深手腕,"你這紅繩磨得快斷了,該換了。"林深擼起袖子,見腕間紅繩線頭已泛黑絲——這是三年前他剛來龍眼鎮當駐鎮醫生時,王婆婆硬係上的"擋煞"之物。"西頭張屠戶家的娃,昨夜在河邊撈了個螺殼,今早七竅裡全是泥。"老嫗從盆中撈起新紅繩,水漬在青磚上暈開紅圈,"子時彆靠近河邊。"銅盆裡的紅繩不知何時纏成扭曲的"死"字。子時梆子剛響,張屠戶嘶啞的哭喊便撞碎雨幕。林深衝出門時,正看見屠戶抱著渾身濕透的男孩跪在雨裡,孩子嘴角掛著水草,耳廓塞滿黑褐淤泥,摳出的半片碎螺殼沾著腥臭。"我聽見娃在院裡哭,跑出去就看見他抱著螺殼蹲在門檻上,嘴裡一直念叨"姐姐好看"......"張屠戶話音未落,林深已摸到孩子冰涼皮膚下有東西在蠕動。"拿鹽來!"鹽粒撒上胸口的瞬間,青黑血管突然鼓起遊走,最後停在心臟位置。孩子猛地睜眼,瞳孔竟是渾濁的灰綠色,咧開嘴發出成年女人的尖細笑聲:"姐姐說要二十四個童男童女,今天是第一個......"林深扯下腰間紅繩纏上孩子腳踝,青煙冒起的同時,他將整包雄黃粉灌進孩子嘴中。一大口黑水噴湧而出,完整的螺殼浮出水麵,裂開處隱約可見半張長著細密鱗片的女人臉。翌日清晨,林深揣著螺殼來到鎮西淤泥河。河麵白霧裹著腥臭水汽,岸邊蘆葦叢散落著十幾個螺殼,殼口齊齊朝向河中央半沉的老槐樹。"林醫生?"穿藍布碎花裙的阿水提著蓮蓬籃從柳樹後走出,她彎腰撿起螺殼輕拂內壁,"這是"河姑"的房子。百年前被大水淹死的戲班花旦,每年七月份都要找替身。"林深注意到她腳踝也係著紅繩,顏色比自己的鮮亮許多。"你不怕嗎?"阿水將螺殼扔進河裡,漣漪蕩開時,林深看見她倒影的脖子上纏著水草。"姐姐很喜歡我呢。"姑娘笑出梨渦的瞬間,瞳孔浮起細密綠點,指甲縫滲出黑泥,"姐姐說你是來搶螺殼的......她等了一百年,就等今天水龍抬頭......"林深腕間紅繩突然發燙,河中央漩渦浮出張慘白的臉,破爛戲服上插著生鏽銀釵。
第二章龍抬頭與銅鏡
當林深拽著抽搐的阿水衝進王婆婆家,院裡銅盆中漂浮著二十三條紅繩,每條繩頭係著寫有孩童名字的木塊。"她要湊齊二十四人借水龍抬頭上岸!"王婆婆抓起香灰撒向神像,神像雙眼突然射出金光。老嫗從神龕後抽出鏽剪刀劃破林深手指:"你是純陽命外來人,血能鎮住她。"院外傳來河堤崩裂的巨響,黑色浪頭翻滾著無數螺殼,每個殼裡都伸出蒼白的手。林深按王婆婆吩咐,將滴血的紅繩係在老槐樹最粗枝椏上。水龍在漩渦中現形的刹那,他看見阿水扔來的裂螺殼不偏不倚落進水龍巨口。"吼——"水龍慘叫著被紅繩燃成的鎖鏈捆鎖河底,漂浮的螺殼齊齊朝下遊叩拜。天邊泛白時,王婆婆燒的黃紙灰燼聚成字跡:"百年戲夢,一朝夢醒"。三個月後阿水出嫁,螺殼花冠在陽光下折射出鳳冠般的光暈,而林深抽屜裡的半片碎螺殼,夜深時常傳出咿呀唱腔。水龍抬頭風波過去半年,第一場雪覆蓋龍眼鎮時,孩子們在老榕樹洞發現了嵌著的銅鏡。鏡麵蒙著綠鏽,照出的人影卻連鬢角白發都根根可數。"這是"照骨鏡",能看見前世。"梳雙丫髻的小姑娘舉著銅鏡晃悠,鏡光掃過林深臉時,他竟看見自己脖頸纏著水草。林深想起王婆婆神龕下那口三年未開的木箱,當晚借送退燒藥為由,果然在供桌下摸到銅鎖。"想看就看吧。"老嫗轉出神幔,木箱開啟時溢出陳年脂粉香。銅鏡下壓著"玉春班"戲班水牌,朱砂勾著的"蘇憐月"三字旁,鳳冠霞帔的女子竟與阿水有七分相似。"光緒二十六年黃河決堤,整個戲班都被卷進淤泥河。"王婆婆擦拭鏡麵,刺目光芒中浮現滔天洪水,紅衣花旦在浪裡沉浮,發髻銀釵碰撞脆響。"她在找這個。"老嫗摸出斷裂銀釵,釵頭蓮花紋已被水蝕得模糊,"當年她和戲班武生私定終身,說好水災後贖身私奔......"鏡麵突然炸裂,蘇憐月血淚淌出眼眶:"負心人,我等了一百年......"林深衝出院子,看見老榕樹下的孩子們正對著銅鏡嬉笑,而鏡中映出的,卻是個個麵色青紫的水鬼,脖頸處纏繞著與阿水相似的水草。銅鏡碎裂第七夜,鎮西淤泥河突然乾涸。裸露河床上躺著座完整古戲台,雕梁畫棟間掛著殘破水袖,後台斑駁妝鏡前,蜷縮著穿青布長衫的男人。"陳景元。"王婆婆的聲音發顫,枯指撫過男人腐朽的衣料,"當年的武生,阿水的曾祖父。"男人空洞眼眶滲出黑水,喉嚨裡發出破風箱聲響:"我對不住她......當年貪生怕死獨自遊上岸......"戲台突然劇烈搖晃,梁上水袖如活物纏上林深脖頸。蘇憐月的戲服從台柱後飄出,鳳冠珍珠泛著幽藍——正是阿水嫁妝裡螺殼項鏈的樣式。銅鏡碎片從淤泥中飛出拚合,林深看見鏡中陳景元將銀釵刺向蘇憐月心口,現實中男人枯手正舉釵對準咽喉。"彆!"林深撲過去奪釵的瞬間,紅繩燙得他幾乎脫手。蘇憐月的身影在鏡中化作流螢,最後凝成珍珠落在阿水的螺殼項鏈上,而陳景元的軀體則化作齏粉,被夜風卷進戲台裂縫。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第三章歸墟與紅繩
開春大潮夜,渾身濕透的貨郎抱著三月大的嬰兒撞開林深家門——是阿水的孩子。嬰兒繈褓裡露出半片螺殼項鏈,與蘇憐月鳳冠上的珍珠紋路如出一轍。"她說回娘家看看,走到老槐樹下突然就不見了!"貨郎嘴唇發紫,懷裡嬰兒突然咯咯笑起來,小手拍著螺殼項鏈,發出"姐姐、姐姐"的咿呀聲。林深趕到淤泥河時,王婆婆正燒著撕碎的戲本,火盆裡《洛神賦》的唱詞隨灰燼飄向河麵,河麵上漂浮的蓮花燈燭火明明滅滅,燈芯全是曬乾的蘆葦。"她是來還東西的。"老嫗往火裡添了把紙錢,灰燼在夜風中聚成紅衣女子的輪廓,"這孩子有陰陽眼,能看見水裡的東西。"蘇憐月的戲船從漩渦中緩緩升起,紅衣女子懷中嬰兒脖頸係著鮮紅棉繩,與林深腕間的如出一轍。"當年陳景元把定情銀釵扔進河,說等水退就來接我,我便日夜守著釵子等。"蘇憐月輕撫嬰兒臉頰,指尖劃過孩子眉心的蓮花印記,"直到三年前看見阿水戴著螺殼項鏈洗衣,那紋路分明是銀釵熔鑄的......"林深恍然大悟,阿水腳踝的紅繩、鏡中相似的眉眼、螺殼項鏈的來曆——原來蘇憐月等的不是負心人,是血脈相傳的歸宿。"替我告訴阿水,戲文裡的洛神,最後嫁給了河伯。"女子將嬰兒遞向貨郎,化作無數銀釵沉入旋渦。河水合攏時,歸墟深處的戲台緩緩閉合,梁上水袖輕擺,似在做最後的謝幕,而阿水正從河霧中走來,懷中抱著那串螺殼項鏈,項鏈上的珍珠比往日更顯溫潤。
第四章水紋胎記
阿水的孩子長到五歲時,後腰浮現出蓮花狀水紋胎記。胎記邊緣的鱗片紋路在月光下會泛出銀光,與蘇憐月戲服上的鱗片如出一轍。每到月圓之夜,孩子便會搬著小板凳坐在河邊,指著空無一人的河麵咿呀說話,小手指點著浪花裡若隱若現的紅衣身影:"姐姐今天穿了新的水袖,上麵繡著並蒂蓮......姐姐說河底的戲台該翻新了,讓我下次帶胭脂給她......"林深發現胎記遇水會發燙,便用王婆婆留下的朱砂混著雄黃酒在周圍畫符,卻在符紙燒儘時看見孩子掌心浮出半片螺殼印記,與當年張屠戶家娃吐出的螺殼完全吻合。"這是河姑給的信物。"貨郎蹲在河邊洗著孩子的虎頭鞋,水麵突然映出蘇憐月的倒影,正溫柔撫摸孩子頭頂,發間銀釵碰撞出清脆聲響。"她說等孩子滿七歲,要教他識水性。"貨郎將洗好的鞋子晾在老槐樹氣根上,紅繩在風中輕輕搖晃,"她說這孩子是百年前那場洪水後,第一個願意靠近她的人。"林深望著貨郎腳踝新生的紅繩,想起王婆婆臨終前說的話:"龍眼鎮的人,世代都是河穀的守堤人。紅繩係的不是煞,是緣。"當晚孩子發起高燒,迷迷糊糊中抓住林深的手:"姐姐說,等我學會遊水,就帶我去看河底的戲台......那裡有好多穿戲服的叔叔阿姨,他們說要教我唱《洛神賦》。"
第五章沉舟
古物鎮東頭修橋時,挖掘機從河床挖出艘明代沉船。船身刻著"玉春班"字樣,船艙裡堆滿戲服和銅鏡,最底層木箱鎖著泛黃的戲本,墨跡暈開的《洛神賦》唱詞旁,夾著半塊繡著並蒂蓮的絲帕,帕角繡著褪色的"元月"二字。考古隊清理文物時,林深看見其中麵銅鏡照出的自己,竟穿著青布長衫背著藥箱——那是百年前鎮上老中醫的裝束,藥箱上銅鎖的蓮花紋與蘇憐月銀釵如出一轍。"這麵鏡叫"溯洄",能照見三世因果。"白發考古教授推了推眼鏡,鏡片反射出船艙角落的半片螺殼,"光緒年間縣誌記載,龍眼鎮曾有位姓林的中醫,在黃河決堤時救下二十三個村民,自己卻被洪水卷走,屍身至今未尋見。"當晚林深夢到自己站在古戲台上,蘇憐月遞來支銀釵:"你前世欠我的,該還了。"她鳳冠上的珍珠滴落,在戲台木板上彙成《洛神賦》的唱詞:"翩若驚鴻,婉若遊龍......"驚醒時發現枕邊多了支鏽跡斑斑的銀釵,釵頭蓮花紋正與阿水孩子的胎記吻合,而鏡中自己的鬢角,竟生出了一縷與老中醫相似的白發。
第六章紅繩傳承人
十七年後,阿水的孩子成了龍眼鎮新的駐鎮醫生。他有著與蘇憐月相似的杏眼,後腰蓮花胎記隨年歲增長愈發清晰。他給每個剛出生的嬰兒係上紅繩,繩頭係著打磨光滑的螺殼,螺殼內壁刻著極小的蓮花紋。"這是河姑的祝福。"年輕醫生笑著給嬰兒係繩,指尖拂過嬰兒眉心,那裡總會浮現轉瞬即逝的紅點,"能保孩子平安長大。"有人問起河姑的傳說,他便指著鎮口那棵老槐樹——如今氣根上纏滿了密密麻麻的紅繩,風一吹就發出細碎的銀鈴聲,像極了戲台上的環佩叮當。繩群中掛著個褪色的牛皮紙袋,裡麵裝著半片螺殼和斷裂的銀釵,正是當年林深從張屠戶家娃口中取出的遺物。林深坐在河邊釣魚時,常看見紅衣女子撐著畫舫從霧中飄過,懷裡抱著個戴紅繩的嬰孩,嬰孩脖頸處蓮花胎記若隱若現。而貨郎的竹筐裡,永遠擺著兩串桂花糕,一串撒著白糖,是阿水生前最愛的口味;一串沒有,留給那位等了百年的紅衣花旦。夕陽西下時,年輕醫生會沿著河岸散步,後腰胎記在餘暉中泛著紅光,與河麵上蘇憐月的紅衣交相輝映,構成一幅延續了百年的《洛神賦》。
喜歡槐香巷裡的孝子賢孫請大家收藏:()槐香巷裡的孝子賢孫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