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航天集團總部大樓,最大的會議室內座無虛席。來自航天科技、科工集團、各大相關研究院所、頂尖高校航空航天係的專家教授,以及剛剛被納入體係的寰宇科技代表陳航等人,齊聚一堂。會場內氣氛熱烈,人們交頭接耳,討論著近期翻天覆地的變化。
主席台上,洪天局長輕輕敲了敲話筒,洪亮的聲音壓下了現場的嘈雜:“各位專家,各位同仁,請安靜一下。”
會場迅速安靜下來,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到台上。
“今天,我們把大家緊急召集到這裡,隻為了一個目標,商量一件大事——”洪天環視全場,聲音中帶著難以抑製的激動和使命感,“給我們天上的‘家’,我們的空間站,進行史無前例的大擴容!”
台下立刻響起一陣興奮的低語聲。現有的華夏空間站雖然技術先進、運行高效,但規模畢竟有限,主要側重於科學研究。而如今,形勢已然巨變。
“大家都知道,‘鯤鵬’運輸艦已經通過了全部測試,表現完美!它一次250噸的運力,意味著什麼?”洪天自問自答,“意味著我們往太空運送大型構件的成本和效率,發生了革命性的改變!以往需要多次發射、在軌精密組裝的困難,現在變得相對簡單!這意味著,我們完全有能力、有條件,在太空中建造一個更大、更強、功能更全麵的永久性基地!”
他身後的大屏幕亮起,展現出一幅宏偉的藍圖效果圖——一個由多個大型模塊組合而成、結構複雜、布滿太陽能板和各種觀測設施的巨型空間站,其規模遠超現有任何空間站。
“同誌們,這不僅僅是擴容,這是再造一座‘天宮’!”洪天的聲音鏗鏘有力,“新的空間站,將不再僅僅是一個實驗室,它將是我們邁向深空的前進基地、太空製造的樞紐平台、商業航天的服務港,甚至是未來星際飛船的維護補給站!”
他稍微停頓,讓與會者消化這個宏大的概念,然後開始介紹初步的擴容計劃框架:
項目名稱:天宮擴展計劃
一、總體目標:在現有天宮空間站的基礎上,通過模塊化擴建,在24個月內,建設成一個總質量超過2000噸遠期可進一步擴展)、具備多重複合功能的大型商業化、產業化近地軌道空間基地。
第一階段6個月):核心樞紐擴展·任務:發射並對接核心擴展艙段。采用最新材料與結構技術,直徑和長度遠超現有艙段。作為新空間站的核心樞紐,配備強大的能源管理係統小型可控核聚變)、超高速數據中繼中心、智能化總控係統。同時為後續擴展預留多個標準接口。
第二階段12個月):功能艙段集群化
任務:發射並對接多個專用功能艙段。
1.“神農”太空生物製藥與農業實驗艙
2.“魯班”太空製造與材料實驗艙
3.“鴻蒙”太空數據中心與通訊樞紐艙
4.“廣寒”宇航員輪換與休憩艙
5.“淩霄”對天觀測與空間環境監測艙
·第三階段24個月):商業化與應用平台對接
·任務:開放商業對接端口,吸引符合標準的商業模塊入駐。
·同時建設:“驛站”多功能對接泊位集群,提供多個不同規格的飛船停靠、維護、補給接口,滿足未來“開拓者”級等各類飛船頻繁停靠的需求。
·第四階段遠期):視情況增加更多專業艙段,或試驗性建設大型空間太陽能電站接收轉換模塊、深空飛船船塢等戰略級設施。
洪天局長詳細介紹完規劃,會場內響起了長時間的熱烈掌聲。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著興奮與憧憬。
“各位,這不是幻想,這是我們憑借自身力量可以實現的藍圖!”洪天最後總結道,“‘鯤鵬’已經就位,技術已經儲備,資金和政策也已支持!現在,我們需要的是各位的智慧,來完善它,來實現它!讓我們共同努力,將這座新的‘天宮’,打造成中華民族通往星辰大海的最堅實跳板!”
會議進入了具體的技術論證和分工討論階段,一個屬於中國的太空大基建時代,正式拉開了帷幕。
就在國家航天集團大會堂內,專家們熱烈討論著“天宮”擴容的宏偉藍圖時,地球上的外交格局也因華夏展現出的空前技術實力而發生著劇烈而微妙的轉變。
幾乎是不約而同地,世界主要國家的領導人或最高級彆代表,紛紛以各種“緊急事由”或“長期規劃的友好訪問”為名,在最短時間內對華夏進行國事訪問。其密集程度和規格之高,在外交史上堪稱罕見。
一時間,首都國際機場的專機樓前所未有的繁忙,各種塗裝的專機頻繁起降。這些訪問團無一例外,都帶來了規模龐大、成員重量級的商務、科技代表團,其核心目的不言自明——親眼看看那個傳說中的“寰宇科技”,並試圖在這場已然拉開序幕的太空時代中,為自己的國家爭取到一絲機會,哪怕隻是一個入場券。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接待工作成為了外交部和相關部委的重中之重。繁複的國事活動、雙邊會談接連不斷。然而,在所有會談中,有一個名字被訪客們以各種方式反複提及:
“我們高度讚賞華夏在航天領域取得的驚人成就,尤其是‘寰宇科技’公司所展現出的卓越創新能力…”“不知能否安排我們的技術團隊,與‘寰宇科技’的專家進行一次友好的交流?”“我們對‘開拓者’級工業艦所代表的未來充滿興趣,希望能探討潛在的合作可能…”
麵對這些或直接、或委婉的請求,華夏方麵表現得不卑不亢。最高層經過統籌考慮,最終決定:可以有控製、有選擇地允許部分友好國家或重要合作夥伴的代表團,在嚴格限定範圍和遵守保密協議的前提下,對寰宇科技公司進行“有限的、非核心的”參觀訪問。
於是,位於龍城東海岸的寰宇工業區,這個原本就充滿神秘色彩的地方,迎來了又一波特殊的“訪客潮”。
由外交部、科技部、國安部人員聯合組成的陪同小組,帶領著一批批膚色各異、但眼神中都充滿好奇與驚歎的外國代表團,乘坐專用的觀光車,沿著劃定的參觀路線緩緩行駛。
他們看到了規模宏大、自動化程度極高的工業廠房外部);看到了排列整齊、正在組裝的“巡天”係列離子推進器;看到了能源基地外部那獨特的、未來主義風格的建築群;看到了航天基地發射坪上那令人望而生畏的龐大開括者級工業艦…
即使隻是這些冰山一角,已經足以讓這些見多識廣的各國政要和頂尖企業的ceo們感到深深的震撼。那遠超他們想象的自動化生產線、那聞所未聞的材料科技、那井然有序卻又高效得可怕的運作模式,無不清晰地昭示著一個事實:代差已經形成,而且正在飛速拉大。
當然,訪問的重頭戲,依然是希望能夠與寰宇科技的實際管理者進行直接對話。
然而,令所有代表團略感失望卻又覺得“情理之中”的是,他們並未能見到那位傳說中的、神秘莫測的“林總”。出麵接待的,依然是集團對外事務負責人陳天。
在一間寬敞而現代的會議室內,陳天麵帶職業化的微笑,從容應對著各國代表連珠炮似的提問。他的回答既展現了合作的可能性,又牢牢守住了技術的底線。
“感謝各位對寰宇科技的關注。關於‘開拓者’級工業艦,我們暫時沒有足夠產能滿足各位的要求…”“關於能源技術,我們目前專注於滿足國內能源結構轉型的迫切需要…”“技術合作是一個複雜的議題,需要基於互信和共同利益的基礎進行深入探討…”“太空探索是全人類的事業,寰宇科技願意在確保自身發展和安全的前提下,與誌同道合的夥伴一起,為開發太空資源、造福人類未來而努力…”
這些回答滴水不漏,既沒有完全關上合作的大門,又將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這讓許多抱著“必須拿到技術”目的而來的代表團感到有些沮喪,但也讓他們更加清晰地認識到:想要在這個新時代分一杯羹,恐怕必須拿出足夠的誠意,並接受華夏所主導的新規則。
訪問在一種表麵熱情、內裡各懷心思的氛圍中陸續結束。代表團們帶著大量的影像資料、非核心的技術介紹手冊和複雜的情緒離開了寰宇工業區。
他們看到的,是一個已經率先起跑,並且正在全力加速的巨人背影。世界的棋盤,正在以不可逆轉的方式被重新擺放。而這一次,執棋之手,已然易主。
喜歡藍星:星星的快遞到了請大家收藏:()藍星:星星的快遞到了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