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藍色的藍星高懸於墨黑色的天鵝絨幕布之上,寧靜而壯麗。而在其下方,銀灰色的月球表麵,“開拓者一號”太空工業艦龐大的身軀正以一種違反直覺的靈巧,靜默地懸浮在距月表僅百米的低空。艦體下方粗壯的著陸支架已然展開,如同蓄勢待發的巨蛛,但其並未立即著陸,而是先執行著更為重要的勘探任務。
這裡是月球正麵風暴洋區域的邊緣,一處經過“零”通過遠程遙感初步篩選出的、富含稀土元素和疑似氦3富集區的候選勘探點。
艦橋內,氣氛專注而有序。雖然大部分操作由艦載ai完成,但一支精乾的工程師和地質學家團隊仍在現場監控著一切,他們的眼神中充滿了首次親身執行地外勘探任務的興奮與謹慎。
“艦長,‘勘探’係列機器人準備就緒,請求釋放。”一名操作員報告道。
“批準釋放。按預定勘探方案a執行。”艦長命令道。
“開拓者一號”腹部的多個艙門滑開,數十台大小不一、形態各異的機器人如同被驚擾的蜂群,無聲地傾瀉而出,利用自身的小型推進器穩定地向月麵降落。
這些機器人是寰宇工業的又一傑作:“勘探1型”多功能移動勘探平台,六輪複合式移動機構,能適應複雜月貌,搭載高精度光譜分析儀、地質雷達、機械臂取樣裝置;“勘探2型”:重型衝擊鑽探機器人,負責鑽取月麵以下數米至十數米的深層岩芯樣本;“清道夫”型:小型懸浮式機器人,負責清理勘探區域浮塵,並為其他機器人提供局部照明和通訊中繼。
機器人集群著陸後,立刻按照ai劃定的網格區域散開,開始了高效而精準的作業。
‘清道夫’單位已就位,區域浮塵清除完畢。‘勘探1型’單位開始表層光譜掃描…檢測到異常稀土元素信號,濃度高於預期!“坐標x7,y23區域,地質雷達顯示下方存在空洞結構,疑似古老熔岩管,請求‘勘探2型’前往核實。”
一道道數據流通過實驗性的小型量子通訊終端,近乎實時地傳回“開拓者一號”和更遙遠的寰宇指揮中心,幾乎沒有延遲,這讓遠程指揮和決策的效率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艦橋主屏幕上,月麵的高清三維地圖被快速構建出來,不同顏色的標記點代表探測到的不同礦物成分,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片逐漸連成片的、代表著氦3富集區的藍色標記。
“艦長!風暴洋坑西北象限,氦3富集度達到初步可開采標準!初步估算儲量遠超我們之前的任何一次遙感預測!”地質首席科學家聲音帶著難以置信的激動。氦3,這種在地球上極其稀少、卻是未來清潔聚變能源最理想燃料的元素,在月球上竟然如此“輕易”地被找到了富集點!
“標記所有高價值坐標,采集驗證樣本。”艦長保持著冷靜,但嘴角也忍不住上揚。
數台“勘探1型”機器人立刻移動到指定位置,機械臂末端的鑽頭輕柔地鑽入月壤,采集了不同深度的樣本,小心翼翼地封裝進特製的樣本罐中。
與此同時,另一組機器人對疑似熔岩管的入口進行了初步勘探,傳回了內部結構的初步掃描圖,顯示其內部空間巨大且結構穩定,未來稍加改造,或許就能成為一個天然的、能抵禦宇宙輻射和隕石撞擊的月球前哨站基地理想選址。
整個勘探過程持續了數個小時,高效、精準、收獲巨大。“所有預定樣本采集完畢。‘勘探’單位開始返回。”
機器人集群依次飛離月麵,返回“開拓者一號”的機庫,進行消毒和樣本移交程序。
“開拓者一號,這裡是寰宇基地,衛星觀測站確認你們區域未來12小時內無劇烈太陽風活動風險,可以執行短時間著陸測試。”來自家園星港的指令通過量子通訊傳來。
“明白。準備著陸。”艦長下令。
龐大的工業艦調整姿態,引擎噴射出幽藍色的離子流,緩緩抵消月球微弱的重力,如同一片羽毛般,平穩地降落在預定的平坦月麵上。著陸支架深深陷入月壤,揚起的塵埃在低重力環境下緩慢飄落。
“著陸成功!”
艦橋內響起一陣輕微的掌聲。雖然反重力引擎已經測試成功,但這次利用傳統離子推進的精準月球軟著陸,依然證明了“開拓者”級艦船卓越的性能和可靠性。
一名穿著最新型輕便艙外服的工程師,通過氣閘艙來到了月麵。他小心翼翼地走下舷梯,在月麵上留下了“開拓者一號”乘組的第一個腳印——雖然比不上人類登月的第一步,卻代表著工業開發時代的正式開啟。他安裝了幾個長期環境監測儀器,並采集了最後一批著陸點附近的表岩樣本。
數小時後,“開拓者一號”再次升空,將最後一批機器人回收完畢,開始轉向,準備返回近地軌道。
此次考察任務圓滿完成。它不僅證實了月球資源的巨大潛力,為未來的大規模機器人采礦作業劃定了優先區域,驗證了量子通訊和新型艙外服的實戰性能,更是人類文明真正意義上,以開發和利用為目的,邁出地球搖籃的堅實一步。
“開拓者一號”調轉船頭,將荒涼而富饒的月球拋在身後,向著藍色的家園駛去。它的貨艙裡,不僅裝著珍貴的月壤和岩芯樣本,更承載著一個即將進入“星礦時代”的文明希望。
喜歡藍星:星星的快遞到了請大家收藏:()藍星:星星的快遞到了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