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城的清晨總是帶著股煙火氣。蘇清雅站在新規劃的市場區入口,望著眼前忙碌的景象:臨時搭建的木棚下,有人擺著手工編織的竹籃,竹篾在晨光中泛著淡青色;有人端著剛烤好的麵包,麥香混著炭火的焦香飄出好遠;還有個穿工裝的男人正用扳手敲打著修好的水壺——壺身的鏽跡被磨得發亮,壺嘴還滴著水,在地上積成個小水窪。
“清雅姐!”通訊器裡傳來林薇的聲音,帶著幾分雀躍,“東區的老張頭說他編的竹筐能換兩斤豬肉,您看行嗎?”
蘇清雅翻開手邊的《信用點管理手冊》,指尖劃過“手工藝品”一欄:“竹編工藝品屬於‘非必需但提升生活質量’類彆,建議定價為10信用點個,可兌換2斤豬肉市場均價15信用點斤)。”她頓了頓,“告訴老張頭,他的手藝不錯,下次可以多編幾個,我讓人統計後統一收購。”
“收到!”林薇應道。
這是“內部信用點”係統試行的第三個月。最初,居民們對“用勞動換信用”充滿疑慮——畢竟在末世前,他們早已習慣了“按需分配”。但當第一間“信用商店”開張,用15信用點換到一袋鹽、用20信用點換到一雙新膠鞋時,質疑聲漸漸變成了期待。
“蘇主任!”一個紮著馬尾的女孩跑過來,手裡舉著一塊繡著櫻花的布,布角還沾著幾點彩墨,“我用三天時間繡的,能換多少信用點?”
蘇清雅接過布料,針腳細密,配色柔和,櫻花的花瓣仿佛要從布上綻開來:“這是‘藝術品’類彆,定價50信用點。你可以用它換一盞節能燈30信用點)加半袋大米25信用點),或者直接兌換50積分。”
女孩眼睛發亮:“我要換節能燈!我媽媽說,晚上縫衣服不用摸黑了!”
市場區的熱鬨,源於蘇清雅對“需求分層”的精準把握。她將商品分為三類:生存必需品糧食、藥品、燃料)由配給製保障,非必需但實用的手工藝品、工具用信用點交易,而奢侈品如裝飾品、娛樂用品)則需要更高積分或特殊貢獻。
“信用點不是貨幣,是‘勞動價值的憑證’。”她在今天的管理會議上強調,“它能激發人們的主動性——當你知道多編一個竹筐能讓孩子多一雙鞋,多修一台舊電視能換到更多的種子,你就會更努力。”
會議結束後,蘇清雅走到市場區角落,看著那個繡櫻花的女孩正和攤主討價還價。“阿姨,我這繡工可好了,您再加5積分嘛!”
“小丫頭,我這布料進價就貴。”攤主是個五十來歲的婦人,臉上帶著和善的皺紋,“這樣吧,你再幫我繡個桌布,我給你湊夠60積分換節能燈。”
女孩用力點頭,跑回自己的攤位拿針線。蘇清雅望著這一幕,嘴角揚起一抹笑意。她想起前世在醫院裡,病人家屬為了半支抗生素跪在地上的場景——那時的人們,連“交換”都成了奢侈。而現在,這裡的每一次交易,都是對“希望”的投票。
喜歡末世重生:開局掌控時空,囤積萬請大家收藏:()末世重生:開局掌控時空,囤積萬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